当前位置: 首页>>临沂双拥网>>双拥信息>>正文
靠退役金创业,带动全村致富,这部电影的原型竟是他!
2025-02-20 14:39   新时代中国双拥
2020年,《沂蒙老兵》电影上映,讲述了一位退役老兵带领一个山村走向富裕的故事,这部电影的角色原型是山东省临沂市沂南县南村社区党委书记李凤德。从部队的老班长到社区的“兵支书”,李凤德始终不忘初心,带领南村发展集体经济,实现共同富裕,塑造出“南村模式”乡村振兴样板。  


从兵哥哥到企业家


1980年,李凤德参军入伍,部队严格的纪律和艰苦的训练塑造了他坚韧的意志和勇往直前的品格。入伍第二年,他因表现优秀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成为班长,多次受到表彰奖励。


1985年,他告别军营回到了家乡。此时正值改革开放初期,李凤德用自己的退役费以及向亲朋好友借来的钱,东拼西凑出了6000元购置了一台拖拉机,一头扎进了运输行业。


刚开始跑运输时困难重重。由于路况复杂且经常需要长时间驾驶,李凤德常常累得腰酸背痛。但他从不抱怨,始终充满热情。为了多跑几趟运输,他常常是天不亮就出发,半夜才回到家。即使遇到恶劣天气和泥泞道路,他也毫不退缩,而是想尽办法克服困难。


有一次,在运输途中突遇暴雨,道路被冲毁,车辆被困在泥泞中。李凤德没有干等救援,而是下车蹚着泥水,一锹一锹地清理车轮下的淤泥,经过几个小时的努力,终于让车辆重新启动。就这样,凭借着顽强的毅力和不懈的努力,李凤德在运输行业迅速崭露头角,成了远近闻名的致富能手。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李凤德紧紧抓住机遇,挑头办起了民营企业。1992年,他兼任村办企业——沂南县福利石英砂厂厂长,由于经营有方,这个不到30人的小厂,每年向村集体上缴利润18万元。2000年,李凤德组建山东山源硅砂有限公司,凭借诚信的经营理念、精准的发展眼光和毫不松劲的干事劲头,企业得到快速发展,几年时间,他便成为一位固定资产达数亿元的明星企业家。


从企业家到领路人


2005年,事业蒸蒸日上的李凤德,迎来了人生又一个重要抉择。南村的领导和村民代表找到他,恳请他回乡带领大家共同致富。面对村民的期待,李凤德陷入了沉思,他权衡许久,决定辞去公司职务,回到南村。


李凤德在村委会换届选举中高票当选主任,并全票成为村党支部书记。2006年,南村转为社区后,他继续担任社区党委书记及居委会主任。然而,摆在李凤德面前的是一个“烂摊子”:村里不仅没有积蓄,还负债上百万元。可李凤德坚信“发展集体经济,实现共同富裕”这条路子能带领大家致富,这个想法在当时遭到了很多人的质疑和反对。面对质疑,李凤德承诺:“要是发展集体经济亏了,算我的;要是赚钱了,都归大家!”给村里人吃下一颗“定心丸”。


为探索南村发展之路,李凤德自掏腰包近百万元,带着村干部外出考察。为了给集体经济“输血”,他拿出280万元积蓄购置院落交给村里开发,助村集体增收超百万元。创办饲料厂时资金短缺,李凤德说服家人,抵押企业房产贷款4000万元帮助厂里渡过难关,饲料厂顺利投产后年产量达20万吨,利税上千万元。


在李凤德的带领下,南村集体经济迎来了春天。一个个集体企业拔地而起,红色旅游等产业也成了主业,社区经济实现了质的飞跃。十年间,南村积累下10万多平方米沿街商铺,年租金收入超3000万元,曾经贫穷落后的小山村,摇身一变成为沂蒙老区的“明星村”。

undefined

李凤德(右)慰问南村社区老人


从领路人到排头兵


2007年,42集电视剧《沂蒙》计划在沂南县马牧池乡常山庄村开拍。县里决定建设沂蒙红色影视基地,由南村社区承建此项目。刚接到任务时,李凤德压力如山,要把一个普通的山村打造成影视基地,谈何容易?资金短缺、基础设施落后、缺乏专业规划……一系列难题摆在眼前,但大家没有退缩,而是四处考察学习、筹措资金。


影视基地建成后,吸引了大量的人流、资金流和信息流。常山庄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村民张大伯,原本靠着几亩薄田维持生计,日子过得紧巴巴。影视基地建成后,他凭借朴实憨厚的形象,成了基地的群众演员。“一开始,我就是在电视剧里演个路人甲,没想到还能挣钱。后来,演的角色越来越多,收入也越来越稳定。”张大伯笑着说。靠着这份收入,他家不仅脱贫,还盖起了新房。


像张大伯这样的村民不在少数。有的村民在基地当起了店员,有的成了基地的职员……据统计,周边村庄居民的年均收入超过1.5万元,曾经贫困的小山村彻底摘掉了“穷帽子”。


随着知名度的提升,基地先后拍摄了400多部影视作品,赢得了“山村好莱坞”的美誉,还被认定为“全国中小学生校外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和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但基地的发展并未止步于此。为了让红色文化更加深入人心,沂蒙红色影视基地与上海戏剧学院原院长韩生团队通力合作,编排了国内首部实景沉浸文献史诗剧《沂蒙四季》,打造出《跟着共产党走》《识字班》等多部红嫂故事沉浸式情景小院,把发生在当地的红色故事挖掘出来,植入古院落。这些小剧用当地人、演当地事、说当地话,让红色文化“活”了起来,打造了传承红色基因的新模式,其经验入选了全国“红色旅游发展典型案例”和国家文物局编写的《全国革命文物保护利用案例集》。


【我要纠错】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