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导报记者 高丕田
八百里沂蒙,战争年代涌现出了无数军爱民民拥军军民鱼水一家亲的动人故事,而今,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在这块红色热土上,有这样一位优秀退伍军人,他胸襟开阔,立志高远,青年时代,投身军营,锻炼意志,增长才干;从部队复员后,勇立经济大潮头,成为当地脱贫致富带头人;在组织信任父老乡亲期盼的时候,他放弃个人致富发大财机会,回村担任支部书记,拿出自己全部财产做抵押,先后兴办了8处集体所有制企业,给全村打下坚实的靠山,走共同富裕的道路。他知恩图报,一手筹划了沂蒙影视基地建设,招来了《沂蒙》、《沂蒙六姐妹》、《地道英雄》、《真心英雄》等十几部影视剧的拍摄。基地展有“红嫂”原型明德英、“沂蒙母亲”王换于、“沂蒙大姐”李桂芳等百名沂蒙红嫂事迹,有陈毅、罗荣桓、徐向前、粟裕等200多名在沂蒙山区战斗过的将帅传奇,他用创造性的劳动和超前的智慧,打造了又一个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他就是山东省劳动模范,山东省优秀退伍军人,沂南界湖南村社区党委书记李凤德。
解甲归田闯商海 反哺乡亲当村官
李凤德出生在革命家庭,父亲李文田是1941年入党的老党员,在村中当了多年党支部书记,对拥军优属十分热心。家庭的熏陶和教育,使他对军民鱼水情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像许多有志青年那样,李凤德从小就向往军旅生涯。1980年他参军入伍,在部队这个大熔炉经受了锻炼和考验。由于工作表现出色,第二年便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担任班长,多次受到表彰奖励。1985年,李凤德恋恋不舍地告别军营和战友回到了家乡。
离开火热的军营,李凤德把部队的优良作风带回地方。部队严格的纪律,紧张的生活,艰苦的训练,磨砺了他坚韧不拔的意志和品格,铸就了他一往无前和火一样的激情。他感到在农村这片广阔的天地里照样大有作为。1986年,他用自己微薄的复员费和从亲戚朋友那里借来的6000元,买了一辆拖拉机跑起了运输。靠着当兵磨练出的那种不怕吃苦的劲头,他迅速成为远近闻名的致富能手。他先后在村里担任民兵连长、计生主任、村委干部。由于他见识广、思路活,从1992年,他又兼任了村办企业——沂南县福利石英砂厂厂长,他经营有方,这个不到30人的小厂,每年就向村集体上交利润18万元,让全村干部群众不禁对他刮目相看。
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上世纪90年代,头脑灵敏、处事果敢的李凤德抓住改革开放的良好机遇,挑头办起了民营企业。2000年,他组建了山东山源硅砂有限公司,新建两处石英砂厂、4条硅砂生产线、4处矿山生产企业,拥有50辆大型货车,年产优质硅砂能力80万吨,固定资产达8000万元,矿山储量2600万吨,成为山东玻璃集团专用硅砂原料基地,公司也成为全省最大的硅砂加工生产企业。他重视质量,诚信经营,管理有方,积极交纳税金,吸纳员工尤其残疾人弱势群体就业,为当地经济发展作出重要贡献。累计上交税金5500余万元,成为当地明星企业。2004年李凤德因成绩突出、贡献大,被沂南县人大常委会授予该县最高荣誉————“沂南县人民功勋”金质奖章,成为全县惟一获此殊荣的民营企业家。
2004年底,一场新的考验摆在李凤德面前。原来,南村“两委”面临换届选举,组织上和父老乡亲要求他回村任职,带领大伙发展经济。这让李凤德陷入了左右为难的境地。
村民热切的期盼和组织上的高度信任,让李凤德感动不已。可是自己的几处企业正处在旺盛时期,他正打算扩大规模,大干一场,如果回村任职,势必会受到影响,好不容易创下的家业可能受到损失。这时候,他的亲戚和朋友也纷纷上门劝他:“还是搞自己的企业吧,何苦操这份心啊”。
得知这种情况后,村里十几位七、八十岁的老党员找到李凤德。掏心窝子说:“凤德,你富了,可大伙还没富起来,你能安心挣自己的钱?”
面对父老乡亲们期待的目光,听着他们发自肺腑的话语,李凤德的眼睛湿润了。他想,作为一名靠党的政策先富起来的企业家、一名在部队经受锻炼多年的战士,回村工作,回报社会,回报乡亲,是义不容辞的责任。使命胜于生命,责任重于泰山!李凤德郑重答应了父老乡亲的要求。
2005年1月,李凤德被村民选为村主任,接着又全票当选为村支部书记。第二年,南村撤村建居,李凤德任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他给自己立下一个目标,南村要走集体化道路,实现共同富裕。他梦想有一天,集体经济发展壮大,村里老少爷们都过着好日子,少有所育,壮有所为,老有所养。干者有其事,居者有其屋,人人安居乐业,家家和睦幸福,一个都不掉队。李凤德认为,回村任职,也是实现抱负的好机会。
亲绘蓝图做奉献,宁舍小家顾大家
上任伊始,摆在李凤德面前的现实是:2004年南村的经济收入仅有60万元,而财务支出费用达100多万元,全村2000多人口,大部分是失地农民和下岗职工,村里没有企业解决再就业,村民没有生活来源,因集体经济薄弱,村里各项工作处于瘫痪状态,头脑灵活的人纷纷承包项目干自己的,大部分村民外出打工养家糊口。
生于虎年的李凤德,浑身上下透着一股子虎劲。5年的军营生活,造就了他雷厉风行的做事风格和坚韧不拔的意志。在他的带领下,村里重新丈量承包地,交齐承包费;被非法圈占的土地一律收回,按市场价重新承包;沿街房、集体院落实行招标承包。这拨乱反正的一系列做法,赢得了大多人的民心,划出了集体经济不容侵犯的底线。
虽然南村当时还比较落后,但却拥有优越的地理优势。凭着一个企业家的眼光,李凤德对南村走集体化道路充满了信心。发展集体经济没有企业不行,但村里仅有的几家企业,都早已承包出去,怎们办呢?
这时李凤德做出一个出人意料的举动。而这个举动,让南村后来走集体化道路顺当了许多。他把自己经营的物流公司无偿让给村里,并且当着村干部和父老乡亲的面,郑重地承诺,在村里走上共同富裕之前,自己不从村里拿工资,工作中的业务招待,车辆费用,全部自己承担,不花村里一分钱。当年他为集体无偿支出达20多万元。
在这之前,村里企业大多被村里能人或村干部承包,李凤德打算把承包出去的村企业收回来。副书记尹传亮,2003年,以每年8万元的价格,承包了村里的建筑公司,李凤德做通了尹传亮的工作,把公司收回村里经营。由于村干部带头,过去村里承包出去的几个公司,当事人都主动解除了合同,还给村里经营。
收回建筑公司以后,通过改造整合,南村成立了具备高层楼房、大型工业厂房、路桥施工资质的泰都建筑公司和集物业管理、建筑安装、房产开发于一体的星港房产开发公司,当年实现利税300多万元,南村在集体化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第一步。
首先把建筑行业收归集体,李凤德是有想法的。他看准了,旧村改造和城市开发建设孕育着极大商机,抓住这个商机,不但能改变村民居住条件,还能给集体经济带来巨大财富。
李凤德并没有追求短期利润,在房地产开发中,他把一部分商住房用来出租,而不是出售,这样就使南村有了长期稳定的收入。
村办企业的发展,凝聚着李凤德的追求和梦想。山东正壮饲料公司是南村最大的集体企业,它是在南村一无所有的情况下投资4000多万元建成的,他的诞生和发展,凝聚着李凤德的一片心血和无私奉献。
正壮饲料公司,是李凤德提前考察好的项目,本来打算自己上,回村任职后,为发展集体经济,就把这个项目无偿转让给了集体。建厂缺少资金,李凤德就把自己的企业和房产做抵押向银行贷款。妻子颇有顾虑,怕项目搞不成自家财产搭进去。李凤德对全家说:“上项目,是有风险的,失败了,所有前期投入算咱的;成功了,财富是大家的,为了集体致富,个人承担点损失算什么!”
资金上就是再困难,李凤德也是坚持不让任何人入股,保证企业百分之百为集体所有,这是李凤德发展企业的一个原则。
现在,正壮饲料公司已发展成为鲁南地区生产规模最大,工艺设备最先进,科技含量最高的饲料加工销售企业,年产畜禽饲料36万吨,年实现利润上千万元,2008年又和六合饲料集团实现了强强联合。
在李凤德带领下,南村以集体所有制为基础,先后成立了全村人共有的房地产公司、建筑公司、饲料公司、塑编公司,以及沂蒙红色影视基地等8家企业。到去年底,全村集体固定资产总额31亿元,集体年产值12亿元,集体年纯利润6500万元,居民人均收入由5年前的不足3000元增加到16500元。短短5年,南村变成了沂南县第一经济强村。
倾情民生建家园 强村富民创和谐
经济发展了,李凤德始终没忘记群众。他说:“发展经济的目的是让村民得到更多的实惠,让南村百姓过上城里人的生活。”
近年来,社区先后投资230多万元建成了高标准教学楼和幼儿园各1处,投资73万元建设了社区老年活动中心,配备了健身器材。社区每年按人头为居民分红,每月给建国前的老党员发放固定补贴,给60周岁以上老人每月发放生活费,“五保户”困难户每年发放1000到3000元的补助,对考入高中、大学和重点大学的学生,分别奖励500、1000、2000元。自2006年起,免费为全体居民办理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和家庭财产保险。
李凤德的理念是超前的,他的许多做法在全县、全省甚至全国都是走在前头的:社区内每户居民不论贫富,均提供相同面积的楼房一套,一期已经有大部分居民乔迁新居,二期工程正在紧锣密鼓的施工中。适龄青年结婚时,免费提供100平米楼房一套,这在全国恐怕都是独一无二的。
近期开工建设老年公寓,建成后,凡年满60岁的居民均搬入老年公寓,社区提供统一的食宿、医疗、娱乐等服务,原有住房由集体折价收回,再分配给适龄青年。如此循环往复,社区居民无论多少代以后,子子孙孙也将永远有房居住。按照当地风俗,在社区外建成多个悼念厅、能同时容纳150人吃饭的“为安院”一处,既为家中老人故去的居民提供办理丧事的场所,也给社区居民提供了安静的生活环境,得到了前来调研的省民政厅领导的大力赞扬。
李凤德常说,当官要为民做主,尤其是当村官,更应该时时处处想着集体,想着群众。这样,没有什么工作做不好的。
在旧村改造中,拆迁工作一直是让各地政府都头疼的事情,但在南村社区旧村改造时,拆迁工作异常地顺利。这得益于广大居民对李凤德为民谋福这一举措的理解,更得益于李凤德和他的一班人制定的补偿办法:旧房评估在5万元以下的,免费提供新楼房一套,另给予安家费1万元;旧房评估超过5万元的,超出部分由集体补偿,同样免费提供新楼房一套,另给予安家费1万元。有人和李凤德开玩笑说,这个补偿办法,可能是全国最高标准了。李凤德认真地说,财富本来是属于全体居民的,我们就要保证全体居民都能享受这一成果。
真情回报社会,更是体现了李凤德的无私大爱。2008年四川地震灾害发生后,李凤德第一时间向民政部门捐款20万元,成为沂南县捐款最多的个人。中组部发出交纳特殊党费的倡议后,他又积极交纳了1万元特殊党费。在他的带动下,社区党员干部群众共向灾区捐款13万多元,彰显了沂蒙老区人民热爱祖国、心系灾区、同舟共济、无私奉献的优秀品质,在社会上产生了良好反响。
百姓心中有杆秤。南村发生巨变后,社区干部群众敲锣打鼓,送给李凤德一面锦旗,上书16个大字:“一心想着致富全村,两肩挑起发展重任”;全村上百名老党员、老干部自发组织起来,送给李凤德一面锦旗,上面书写:“致富路上好舵手,赤心甘为孺子牛”。几年来,李凤德带领两委班子成员,以“立党为公,甘愿奉献,勇于开拓,为民造福”的实际行动,赢得了老百姓的真心拥护和爱戴。
情系国防添砖瓦 军人本色永不丢
作为一名退伍军人,李凤德始终心系军营,关心国防建设。他经常说,南村之所以取得一些成就,离不开强有力的国防,如果没有人民子弟兵的保家卫国,我们怎能一心一意搞建设?他每年都要组织人员到当地驻军走访慰问,先后接收50余名复退军人到企业工作,鼓励适龄青年参军入伍。先后投资10多万元,建起了高标准的民兵连部、民兵之家和民兵执勤室,购置了巡逻车等执勤器材。注重发挥好民兵作用,多次带领民兵参与森林防火救火,组织民兵站岗巡逻,协助公安部门抓获多名犯罪分子,为企业发展和群众生产生活创造良好条件。
李凤德不仅立足当前,而且放眼未来,他深知,把战争年代在沂蒙山区形成的军民鱼水情一代代传下去,才是更好地拥军,更好地固我长城。就在房地产、饲料、塑编等几大企业步入良性发展轨道日渐红火的时候,李凤德带领南村社区两委,审时度势,抓住火候,于2008年投资兴建山东沂蒙红色影视基地,沂蒙影视基地位于山东省沂南县马牧池乡。马牧池乡是著名的红嫂之乡,在不足10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就有战邮会纪念馆、中共山东分局旧址、山东纵队司令部旧址、苏鲁豫皖边区省委旧址、山东抗日军政干部学校、抗大一分校旧址、北海银行旧址、火线桥旧址、战地托儿所旧址、战时总医院旧址、战时兵工厂旧址、战地供销社旧址等红色遗迹30余处,这里每一个院落,每一条街巷,都蕴藏着一个个动人的故事;每一条沟壑,每一座山峰都流传着一首首美丽的传说。
经过近两年的筹建,沂蒙红色影视基地已完成两期工程建设。其中“中国红嫂纪念馆”、“人民子弟兵在沂蒙”两大展馆,展有“红嫂”原型明德英、“沂蒙母亲”王换于、“沂蒙大姐”李桂芳等百名沂蒙红嫂事迹,有陈毅、罗荣桓、徐向前、粟裕等200多名在沂蒙山区战斗过的将帅展。规模之宏大,气势之磅礴在全国少有。影视城现已被授予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红色文化生态综合旅游地、沂蒙红色影视拍摄最具特色基地、山东省乡村特色旅游示范区、红色影视城、山村好莱坞、红嫂故里马牧池明德英纪念地等称号。
李凤德对前来参观的游客说,60多年了,当年的“红嫂”有的已经故去,有的到了垂暮之年,但她们身上的那种“红嫂精神”,永远不能泯灭,要在沂蒙影视城再现,从沂蒙山区走向全中国,成为激励一代又一代人牺牲奉献、报效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
谈起下一步的工作计划,李凤德这位沂蒙汉子,依然不减当年冲锋陷阵的战士风采,他表示要早日全面完成旧村改造,让居民全部迁入社区新楼;高标准设计建设老年公寓;继续加大影视基地开发力度,在县城建设一座影视大厦,为前来拍摄的剧组和观光游客提供食宿服务,并对现役军人,军烈属实行优惠;继续建设沿街商品楼,正阳路两侧910多间沿街楼建成后,预计每年可增加租赁收入1000多万元;建设高标准的办公大楼,实行一体化办公,集约化管理;继续搞好居民的福利待遇,为小区居民的生活提供更多的便利;在集体所有制企业大发展的同时,尽可能多地安排退伍军人就业,拿出更多的财力物力支援国防建设。
心系国防的人,党和人民不会忘记。李凤德在获得“优秀共产党员”、“山东省劳动模范”、“新农村建设好支书”荣誉称号的基础上,又被授予“全省优秀复退军人”荣誉称号。在这些荣誉称号中,李凤德特别珍视优秀退伍军人这块奖牌,因为他曾经是绿色军营里的一个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