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爱梅是沂蒙母亲王换于的孙女,百岁红嫂张淑贞的女儿,现任沂蒙精神传承促进会会长,沂蒙红嫂纪念馆(山东省党性和群众路线教育基地)义务讲解员。大爱无言,岁月有痕,于爱梅和她的奶奶王换于、母亲张淑贞凭着对党、对国家、对军队、对人民的满腔热忱,不论是在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在和平时期,谱写了一曲曲爱党拥军、无私奉献的动人篇章……
奶奶王换于,爱党爱军开创者
奶奶王换于是大型电视连续剧《沂蒙》中女主角于宝珍的原型。在抗日战争时期,王换于家是山东著名的抗日堡垒户,是中共山东分局、八路军第一纵队、八路军山东纵队、山东省战工推行委员会、抗大一分校、大众日报社、姊妹剧团首长机关所在地,罗荣桓、徐向前、朱瑞、郭洪涛、黎玉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长期在这里战斗工作生活过。王换于1938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时任任艾山乡副乡长,她率领全家发动群众,参加抗日,发展党员,壮大党的力量;拥军支前,为山东省党、政、军领导机关服务,她带领全家创办了战时托儿所,抚养了一大批革命后代,其中就有徐向前的女儿小何,罗荣桓的儿子罗东进、女儿罗琳、陈沂的女儿陈小聪等;为了养好革命后代,两个儿媳的奶水不舍得给自己的孩子吃,一心照顾那些年龄小,体质差的孩子,三年间她先后有四个孙子因饥饿和照颀不周而夭折。除此之外,王换于还率领全家掩护救治一大批八路军伤病员和抗日干部,精心救护大众日报干部白铁华,并且还冒着生命危险掩埋烈士陈若克,精心保存山东省联合大会会刊。王换于在艰苦的抗战岁月中,爱党爱军,无私奉献的高贵品德,对党坚定不移的信念,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是沂蒙精神、沂蒙红嫂精神的真实写照。2010年6月,王换于获评“70年妇女杰出人物”。
母亲张淑贞,爱党爱军的接力者
母亲张淑贞,1939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时任东、西两辛庄的妇救会长,还负责岸堤片十三个村庄的抗日宣传发动工作,从1940年到1943年间,在八个村庄共发展了二十多名党员;与此同时她和婆婆一起创办战地托儿所,抚养了40多个八路军和领导干部的孩子,为抚养革命后代,失去了自己的长子;她、婆婆及家人掩护救治了一大批八路军伤病员和抗日干部,冒着生命危险掩埋烈士陈若克母女遗体,掩藏过很多抗日物资。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期间,她发动群众,组织群众积极参军参战,做军鞋、缝军衣、磨军粮、烙煎饼等支援前线,为革命胜利做出了突出贡献。如今,已过百岁的张淑贞是一位有着七十八年党龄的老党员,她从来没有向党组织提出过任何要求,对于组织每个月发放的补贴,她常常感到于心不安,只要身体允许,就做军鞋、纳鞋垫,给孩子们讲革命故事。2011年,沂南县遭遇百年不遇的旱情。北京军区和宁夏军区部队前来支援抗旱打井时,张淑贞和沂南县新红嫂们自发拿着鸡蛋、鞋垫多次到打井一线慰问官兵。“八一”建军节,新兵入伍了,98岁的张淑贞在女儿的搀扶下,亲自到沂南县人民武装部送去了亲手缝制的鞋垫。
于爱梅,爱党拥军发扬者
于爱梅一直和母亲生活在一起,从小听着奶奶和母亲讲述“创办战时托儿所、救护伤员”的故事长大,铭记她们“没有那些革命烈士就没有咱们今天好日子”的教诲。王换于带着张淑贞走上爱党拥军路,于爱梅又从母亲张淑贞那里接过了“红嫂针”,把大部分精力投入到了拥军优属事业。
2004年于爱梅离岗后,她先后到沂南县人武部、武警中队、消防队,临沂军分区、临沂武警中队,济南军区、济南军区总医院,北京阅兵村、兰洲军区打井队、北京军区打井队、国旗护卫队、福州海军女兵连、北海舰队、沂蒙旅等单位进行慰问;每年定期看望老英模、老党员、老八路、老红嫂及红嫂后人和困难群众。十多年来她和沂蒙红嫂协会的姐妹们,及沂蒙精神传承促进会的会员们投入购买拥军优属慰问品资金80万余元,鞋垫20000多双,作红嫂事迹报告200多场,与个体企业协调物品价值100多万元,全部用于困难群众和老英模、老红嫂,给他们送去党的关心和温暖。
2010年她作为沂南县委组织的沂蒙精神宣讲团重要成员之一,在全县巡回演讲46场。2011年山东省党性教育基地沂南教学点成立,于爱梅主动提出做义务讲解员,在红嫂纪念馆为全省乃至全国党员干部群众作义务报告近2000场。她的《沂蒙母亲和她的儿女们》事迹报告感人肺腑、影响深远。有一次,她发着高烧,仍然顶着烈日坚持作报告,每场40分钟,一连讲了五场,汗水湿透了脊背,模糊了眼睛,但是她的报告流畅感人,没有说错一个字。最后一场当掌声响起的时候,她的双腿再也没有一点力气,险些瘫倒在地。谁能想到那时的她已经六十多岁了。于爱梅说:“我奶奶和我的母亲都不识字,她们能够在那么艰苦的条件下为党和国家付出那么多,而党培养我这么多年,绝对不能拖她们的后腿。”一句“不拖她们的后腿”包含着她对红嫂家风的无比珍爱。
2013年11月25日,作为模范人员代表于爱梅在临沂受到习近平总书记的亲切接见,习近平总书记慈祥和蔼地询问了工作生活与继承弘扬沂蒙精神的有关情况,并指出:“在沂蒙这片红色土地上,诞生了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儿女,沂蒙六姐妹沂蒙母亲沂蒙红嫂的事迹十分感人。沂蒙精神与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一样,是党和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要不断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发扬光大”。于爱梅在聆听了习近平总书记对大力弘扬沂蒙精神作出的重要指示后,深感责任重大,决心成立一个组织,影响和带动社会各界优秀人士投身到弘扬沂蒙精神的使命中去,把沂蒙精神发扬光大,传承下去。她的这一想法得到了各级领导的关心和支持,得到了社会各界志同道合的有识之士的大力帮助。2016年6月,临沂市沂蒙精神传承促进会成立,于爱梅当选为会长。国防部原部长迟浩田发来贺信,中组部原部长张全景发来贺信并题词“弘扬沂蒙精神”。于爱梅立足加强沂蒙精神的研究、传播教育,成立了沂蒙精神宣讲团,到学校、企业、街道、部队,机关等地进行沂蒙精神宣讲活动;受邀参加了央视一套“我有传家宝”和辽宁卫视“中国好家庭”栏目,向全国各地的党员干部学生军人讲述奶奶和红嫂的事迹;同时积极开展拥军优属和走访老党员,老八路,老红嫂活动,用她们真实平凡的故事传播“爱党拥军,永远跟党走”的红嫂家风,感染和影响更多的人爱党爱国、敬业奉献。于爱梅被临沂市委、市政府授予“沂蒙新红嫂”,荣获全市十佳“大义临沂人”、“沂蒙先锋共产党员”、全市社会化拥军十佳个人,道德模范,荣获山东省劳动模范、山东省三八红旗手、山东省双拥工作先进个人;荣登“中国好人榜”被评为诚实守信好人。2015年张淑贞家庭荣获全国最美家庭,作为全国四个代表家庭之一,于爱梅在表彰会上作了典型发言。2016年12月12日作为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的代表,再次受到习近平总书记亲切会见。
从王换于到张淑贞,再到于爱梅,一家三代人从战争岁月走到和平年代,始终以爱党爱军、无私奉献的情怀,谱写着大爱大善大义的动人乐章。她们是平凡的,因为,她们只是千万沂蒙妇女中普通一员;而她们更是伟大的,因为,从她们身上我们看到了三代红嫂用生命诠释的爱党拥军情,看到了红嫂精神在蒙山沂水间代代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