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沂是全国著名的革命老区。战争年代,这里有20多万人参军参战,120多万人拥军支前,10万烈士血洒沂蒙,为后人树立了一座不朽的历史丰碑。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形成的“爱党爱军、开拓奋进、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沂蒙精神,与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一样,已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新的历史时期,临沂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主席提出的“军民融合式发展”重大战略思想,以强烈的融合意识和高度的融合自觉,聚焦强军目标,着眼军地双赢,大胆改革创新,主动把军民融合纳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总规划,努力探索具有沂蒙特色的军民融合发展新路子,有力促进了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协调发展。
一、临沂市军民融合发展工作推进情况
(一)领导高度重视,强化思想融合
近年来,全市各级党政军机关把军民融合式发展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成立了以分管副市长为组长的临沂市军民融合发展领导小组,定期召开联席会议,通过组织专题学习、邀请专家授课等形式,统一思想认识,牢固树立起军民“一盘棋”融合式发展的理念。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全市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实施意见》,层层制定落实了军民融合式发展的规划和措施,把推进军民融合式发展工作纳入社会与经济发展和部队建设总体规划,纳入各部门、各单位目标责任制,并把军民融合式发展的活动内容和成效大小列入各级年度工作考核的重要内容,极大地促进了军地融合式和谐发展。
市级几大班子领导同志、驻临部队首长率先垂范,亲自参加各种拥军优属、拥政爱民活动。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同志亲自率团慰问军警部队,帮助解决部队实际困难;亲自筹划和研究部队建设的重大问题,起到了很好的引领和带动作用。为解决军分区机关营区基础设施老化、远离行政中心不便工作等问题,市委、市政府多次召开论证会,最终在临沂北城新区中心地带为军分区划拨132亩新营区用地,受到总部和济南军区首长的高度评价。2011年5月,当了解到随着编制体制调整、职能任务拓展及人员设备的增加,建于上世纪80年代初的武警支队机关已经不能满足职能需求和现代化建设需要时,市里专门召开议警会议,研究武警支队新指挥中心建设问题。会议决定划拨90亩建设用地,投资8000万元,用于武警支队新指挥中心建设。新指挥中心用地的市场招拍挂牌价格高达9000万元,但市里并没有采取用原机关土地置换的方式,而是决定原机关住址仍由武警支队继续保留使用。由于各级各部门思想一致、主动协调、强化推进,保障了全市军民融合式发展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发挥双方优势,实现资源融合
军地双方都有很多资源可以互相利用、互相协作。近年来,临沂市军地各自发挥优势,本着“能搭顺风车的不另起炉灶”的原则,对各种资源先进的积极借鉴、成熟的直接借用、相近的主动借助、通行的整体借用,化民为军、化军为民,实现了军地互动发展、互利共赢。
为给部队打赢信息化战争提供强有力的人才和技术支撑,市国防动员委员会特设了科技动员办公室,针对国有大中型企业和高科技企业科技含量高、专业技术种类多、人才储备雄厚的特点,先后在新光亮子公司、九泰化工集团、兰田集团等企业组建了核化救援、装备抢修、工程抢修以及与空军、二炮部队对口的雷达勤务保障、气象保障、伪装防护等20多个民兵专业技术保障分队,全天候为部队提供服务,从而在全市范围内建起了一支强有力的“科技后备军”。驻莒南县某部在训练拦截巡航导弹课目时,对布设的空中雷场不能实施有效控制。接到通知后,科技动员办公室及时派出科技人员前去指导,很快就解决了这一难题。
在地方资源为部队建设服务的同时,部队的资源也在助推地方经济发展。临沂是“物流之都”,对仓库的需求量很大。本着军地兼顾、军民合用、共同受益的原则,济南军区临沂房地产管理处实行部队、地方政府与租赁单位三方联管的军队房地产管护新机制,将军队储备房地产管理纳入军地双拥共建内容,通过公开招租等方式,与地方政府、企业等签订租赁合同,将空余房地产为委托地方管理使用,既避免了地方政府重复建设,也为部队带来了收益,实现了军民 “双丰收、双得益”。
(三)扶持军工企业,发展产业融合
从1960年全国建设军工企业以来,临沂市军工企业在山东省一直处于集中优势地位。目前临沂市具备军品生产及研发能力的各类企业有50多家,且都拥有较好的人力资源和较强的技术力量。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战略部署,进一步放宽了军用产品的准入门槛,为临沂市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体系的建立提供了良好机遇。然而,由于近几年临沂市军工、军民品企业一直处于较为离散的状态,既无发展规划,也无发展平台。因此,尽快建立一个引领全市军工、军民品企业携手发展,建设军民结合产业体系,实现军地资源共享的公共服务平台显得十分必要。
2014年7月27日,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总后勤部、省国防科工办的关心支持下,临沂市军民融合发展促进会正式成立,山东军星、鲁光化工、天宝化工、海纳电子、山东临工、临沂金锣、华盛江泉等149家骨干龙头企业踊跃加入,会员企业涉及现代农业、食品酿造、纺织服装、冶金建材、工程机械等传统产业和电子信息、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
促进会成立以来,紧紧围绕“把部队先进军民两用技术、军转民项目引到临沂来,把临沂优质民品推介输送到部队去,努力打造新时期军队武器装备和物资采购小基地”的目标,整合军地资源,创新工作思路,取得初步成效。目前,山东天宝集团已成功承接了青岛航母基地总投资7000万元的海上爆破工程;临沂海纳电子有限公司与中航集团所属6家研究院所形成紧密科研合作关系,全面提升列装产品质量水平,奠定了广阔的军地合作发展前景;山东军星兵器集团承接了装甲车的部分项目;山东鲁光化工集团有限公司,分别与解放军疾控中心、郑州大学化工和能源学院达成产学研战略合作,共同研发、推广疾病疫情防控器械、超高交联新型吸附材料,带动集团技术产品升级改造。
2015年10月,临沂市成立了临沂双赢军民融合科学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初期创设7家专业研究所,相对独立开展军民共用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工作。同年11月,经原济南军区联勤部现场审核,临沂市有18家企业成功进入军队物资供应商库。
(四)军地互相支持,完善制度融合
近年来,临沂市在持续做大经济“蛋糕”的同时,十分注重切好“蛋糕”,让全体人民特别是军人共享发展成果,解除军人的后顾之忧。2011年底召开的全市民生建设大会上,市委、市政府决定,未来5年要确保民生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保持在60%以上,拥军优属等各项资金保障不断提高,自2011年起,全市义务兵优待金不再按一个固定数字发放,而是与国民经济增长联动,按上年度当地城乡人均纯收入标准发放。按照这一标准,主城区义务兵优待金达到了每年8000多元,其他县最少的是6600元。为此,全市每年要支出1亿多元。在各级财政都非常紧张的情况下,一下子增加这么多资金,着实是一笔不小的负担,但全市没有一个县区叫苦埋怨,都想方设法及时足额发放到位。临沂市还大力提高复退士兵补助金标准,对到西藏部队和艰苦地区部队服役的退役士兵,自谋职业金分别增发1倍和0.5倍,全市支出补助金达到7000余万元。由我市探索建立的“以城镇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乡医疗救助为依托,以政府补助为支撑,以医疗优惠减免为补充,个人适当负担”的新型优抚医疗保障制度,彻底解决了优抚对象看病难的问题。
面对每年接收退役士兵6500余人,其中需在城镇安置3500人左右这一难题,全市探索并采取了计划安置、双向选择、自主择业、有偿转移安置“四条腿”走路的办法,妥善解决了城镇兵的安置问题。近年来,全市退役士兵参训率、就业率分别达到95%、90%。临沂市探索实施安置就业“两推”工程、破解城乡退役士兵安置难题的经验做法,被《解放军报(内参)》和中央电视台分别报道。
临沂驻军部队也把驻地当故乡,以促发展为己任,在完成军事任务的同时,充分发挥部队组织严密、突击力强的特有优势,积极投身“大美临沂”建设。自2014年起,济南军区决定利用三年时间在我市组织实施助学、扶贫、送医、绿化“四项工程”,目前已援建5所“八一爱民学校”、结对帮扶14个贫困村、对口支援27个乡镇卫生院,并在沂南县马牧池乡植树造林2500亩。临沂军分区大力实施“帮一个村、修一条路、打一眼井、植一片林、资助一名学生、帮建一所小学、扶持一个项目”的“七个一”工程和“帮扶100名军队退役人员创业、帮扶1000个贫困户脱贫致富、培训1万名民兵成为群众致富带头人”的“百千万工程”,目前已投放援建资金320余万元,帮扶贫困户176户,引进致富项目800多个,资助贫困学生1650名。武警临沂支队和市消防支队广大官兵,常年坚持走访慰问老复员军人、老伤残军人和老烈军属,使“三老”人员感受到了部队的关心和温暖。近年来,驻临各部队先后向驻地15所中小学校捐款35万元,团以上领导干部都至少与1名驻地贫困学生结成帮扶对子,确保了每名贫困生在部队官兵资助下都能顺利完成学业。
目前,我市军地双拥结对单位已达120余对,每年开展活动600余次,全面促进了双拥工作向工厂、村居、机关、学校、社区、连队的发展。坚如磐石的军政军民关系,有力地促进了我市军地之间的融合发展。
(五)着眼国防教育,推进文化融合
文化融合是推进军民融合式发展的有力抓手。就临沂而言,双拥文化就是“爱党爱军、开拓奋进、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沂蒙精神。军地双方通过共同开展文化活动、共同建设文化社区、共同挖掘红色资源等活动,实现了双拥文化的充分融合,共同谱写了双拥文化发展的新篇章。
近年来,全市先后投资10多亿元,对八路军115师司令部旧址、新四军军部旧址、孟良崮战役纪念馆等进行了修复和扩建,在沂南县建立了沂蒙红色影视基地,在蒙阴县建立了沂蒙六姐妹纪念馆,在市区黄金地段新建了沂蒙广场、红嫂广场等红色景观,在沂河岸边矗立了“参军参战”、“踊跃支前”、“沂蒙颂歌”等红色雕塑。2012年,经中宣部批准,又在市区中心地段投资2.8亿元修建了5万多平方米的沂蒙精神纪念馆,形成了立体式、全方位的国防教育网络。
为进一步从思想文化上夯实老区人民拥军报国的激情,市里先后拍摄了反映沂蒙人民踊跃参军报国和无私拥军支前的电视剧《沂蒙》和电影《沂蒙六姐妹》,编排了大型水上红色芭蕾《蒙山沂水》等,在央视和全国播映和演出后,有效地进一步激发了沂蒙人民爱党爱军的传统精神。电影《沂蒙六姐妹》和水上红色芭蕾《蒙山沂水》分别获得国家“华表奖”和“荷花奖”,电视剧《沂蒙》获得央视“首播优秀奖”、“最高收视率奖”和第28届电视剧“飞天奖”。 广为传颂的《沂蒙山小调》被评为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并成为2010年大运会开场主旋律。另外还有500多件文艺精品先后获得了全国和山东省大奖。
为进一步增强全社会的国土意识和双拥意识,使爱国拥军真正成为全社会的共同价值取向和自觉追求,经市委市政府积极协调,2011年,诞生并成长于沂蒙老区的原济南军区26集团军77旅正式打出了“沂蒙旅”旗号;2012年11月,海军“临沂舰”正式入列北海舰队;2016年2月,海军“沂蒙山舰”正式入列东海舰队。自“沂蒙旅”和两艘舰艇命名以来,军地双方开展了内容丰富的军民共建活动,爱国拥军已经深深融入每个临沂人的血脉,凝聚为融合发展的强大动力,为全市双拥工作创造了许多新的宝贵经验,对部队官兵产生了强大的鼓舞和激励作用。
(六)开发人力资源,重视人才融合
临沂市高度重视人力资源开发,统筹军队人才和地方人才兼容发展,把地方的优秀人才送入部队,把部队的优秀退伍兵纳入地方,形成了军地人才良性互动的局面。
钢铁长城上决不能有不合格的砖。多年来,全市各级坚持从优秀青年中优先选拔适龄青年入伍,确保兵员质量。为提高入伍新兵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对高学历和技术型人才实行优先报名应征、优先进站体检、优先定兵的“三优先”政策。征兵过程中坚持层层把关、严格责任,每一个兵员后面都有13个责任人,谁出了问题追究谁的责任。临沭县更是创造了连续50年无责任退兵的全国纪录,被国防部和济南军区表彰为“征兵工作先进单位”。
经过军旅生涯锻炼的退伍士兵是一笔珍贵的财富。临沂市在坚持优先选拔优秀青年入伍的同时,坚持优先选拔优秀复退军人充实基层班子。退伍军人政治素质好,纪律观念强,善于组织协调,尤其是在关键时刻能够冲上去。这种特质正是基层组织所需要的。目前,全市村居“两委”班子成员中,复退军人已占60%以上。以费县为例,在地方政府的鼓励和扶持下,全县有107名退役士兵创办企业,112名退役士兵进入村居“两委”班子,其中96人走上了村党支部书记的岗位。复退军人已成为广大农村带头致富、带领群众致富,自己致富能力强、带领群众共同致富能力强的“双带双强”型骨干力量。
二、制约军民融合发展的主要因素
制约军民融合发展的因素,既有思想观念的认识问题,也有制度保障的短板不足,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顶层设计力度不够。军民融合式发展涉及政府、部队、市场、社会,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顶层设计,统筹规划。现在很多地方的军民融合发展工作还没有统一的领导协调机构,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的力度都还不够,主要是靠双拥办一家在积极推动,其他部门和社会各界认识不足,参与配合不够,导致政策、资金支持力度还不够。
二是管理体制不完善。以临沂为例,近年来,临沂市在军民融合发展方面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军民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还不完善,军民分割、自成体系、封闭运行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格局尚未得到根本扭转,还存在指导关系不顺畅、主体权责不清晰和运行机制不健全等问题,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军民融合的质量和效益。
三是法规政策不配套。近年来,虽然从国家到地方都在积极探索、推进军民融合发展工作,但军民融合到底应该怎么融合,具体应该做哪些工作,并没有相应的法规政策来指导。临沂市的军民融合发展工作也只是在探索,并没有明确的行动计划和方向,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军民融合的进展和一线工作人员的热情。
三、推进军民融合发展的建议
结合临沂市军民融合发展的现状,拟提出以下建议:
一是强化融合理念。一个重大战略思想和理念要变成现实,需要高度的思想认识,需要相应的战略规划,军民融合式发展,涉及军地两大系统和多方利益关系,没有高度的思想认同是无法推进的。各地方应尽快建立由军地共同参加、权威高效的军民融合发展领导小组,主要负责研究决策军民融合式发展的重大问题。并通过制定总体规划和宏观政策,协调军队、政府、企业等各方在融合发展中的权责划分、利益调整,监督军地各方推进融合发展的落实情况,确保军民融合式发展领导有力、决策科学、推进有序。
二是完善协调机制。按照“军队提报需求、政府主导推进、行业归口落实”的原则,将军民融合发展的任务细化分解到军地各部门各行业,军队主要负责国防需求的研究论证和汇总提报,政府主要负责融合发展的统筹协调和督促落实,行业系统主要负责本行业系统军民融合发展的推进实施。通过采取军地联合办公、定期召开协调会议等措施,建立完善融合发展军地协调协作机制,实现军队“所需”与地方“所能”的有效对接,确保融合发展的有条不紊。
三是加强政策法规建设。政策法规是军民融合的基本保障,必须加大法规建设力度,把军民融合式发展纳入法制化轨道,从依靠行政推动到行政、经济、法律手段并用,推动军民融合向深度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