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专题>>沂蒙军号之沂蒙老兵>>正文
骑着炸弹搬运 单臂抢挖战壕——90岁沂蒙老兵全成远追忆峥嵘岁月
2020-08-25 09:44  

“战斗只要打响了,除了胜利,容不得考虑别的,轻伤从来不下火线。”8月23日,兰山区枣园镇老兵全成远回忆起战争岁月,意气风发。这位90岁高龄的老人,精神矍铄,话语铿锵。

全成远出身贫农,从小遭受剥削和压迫。从那时起,革命的种子就在他心底萌发。十几岁的时候,他参加了儿童团,1948年2月正式参军,编入华东野战军七纵队,先后随部队参加了解放潍县、泗水、邹县的战斗。

“艰苦程度难以想象,随时都可能受伤甚至牺牲。”全成远回忆起兖州战役,仍然历历在目。

在解放兖州的战斗中,全成远所在班的任务是抢挖战壕。他们住在城西南一个村里,每天天黑出发到距离城门60米处挖战壕,天亮撤回。战壕有500米长,总攻时突击部队就从这里发起冲锋。敌人对这片区域严加防范,照明弹、轻重机枪轮番上阵,子弹贴着地皮啾啾作响。

再困难、再危险,也吓不退英雄的人民军队。他们冒着敌人扫射,一组一组轮番上去开挖。当再次轮到全成远换班时,他发现一名战友牺牲了,顿时心如刀绞。担架队上不来,怎么办?他强忍着心头的怒火,一边躲闪着敌人的枪弹,一边用尽全身力气把战友拖了回来。

等担架把牺牲的战友抬走,班长忽然叫他:“小全,你胳膊流血了!”全成远这才发现,自己的右臂不知什么时候被子弹打穿了。班长立刻命令他留守,但是全成远说:“班长,我只是轻伤,不能下火线!” 简单包扎之后,他就顶着枪林弹雨冲了出去。右臂钻心的疼,一发力就流血,他就用左手拿着工具,一米一米地挖下去……

天亮回到村里,房东大娘发现全成远胳膊受了伤,心疼极了,杀了自己家一只老母鸡给他熬汤喝。见全成远不喝,大娘急得眼泪都出来了:“你们为了老百姓出生入死,我杀只鸡给你吃又算得了什么!”班长见状,让全成远喝了鸡汤,又找全班凑了钱,悄悄放进大娘家的一个抽屉里。

“打仗受伤太正常了。但是我们不能因此拿老百姓一针一线,这是纪律。”全成远说,他在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中多次负伤,头部、腿部、后背至今留有印记。

抗美援朝战争打响后,全成远响应祖国号召,跨过鸭绿江,开始了艰苦卓绝的战斗。

战争期间物资极度匮乏,阵地上炸药不够用,有时就将飞机投下来没响的哑弹拆解。而挖哑弹的任务分到了全成远所在的班。

全成远是班长。他将全班两人分一组,每组间隔50米开始找哑弹。一次,他从一个坑里挖出一颗哑弹,但是大家都不会拆。找来工兵后,需要先将哑弹从坑里搬上来。全成远主动下到坑底,两腿骑在炸弹两边,将绳子拴在上面,50米外战友们就开始向外拉。见到炸弹松动,全成远立刻大喊:“炸弹动了!”撒腿就往坑外爬。

“万一炸弹响了,爬再快也不如它炸得快。”全成远回忆。他们后来开总结会时,一名战士情绪激动,站起来哽咽着说:“班长,我对你有意见!你知道你这么下去有多危险吗?”

尽管命悬一线,但他们成功找到并拆卸了多颗300磅、500磅的炸弹,收集炸药60多麻袋,不仅满足了自己部队的需要,还支援了兄弟部队。

采访快结束时,全成远唱起《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咬字清晰,情绪激昂。这发自灵魂深处的歌声,唱出了这名功勋老兵对共和国和人民军队无限的热爱。


临报融媒记者 石明兴 通讯员李发锋 李继韬

【我要纠错】 打印 关闭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