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铁要打钉,好汉要当兵!”8月10日,费县梁邱镇书房村村民张景元回忆起自己的从军岁月,一脸自豪。今年93岁的他身体硬朗,精神矍铄。谈笑间,沙场征战的情景历历浮现于眼前。
1927年12月,张景元出生于书房村一个农民家庭。懂事起,他就经常听父辈讲起八路军抗日的故事,对共产党充满向往的同时,家国情的种子也在心里扎下了根。他16岁就成为儿童团长,1945年成为一名游击队员,在敌后斗争中迅速成长。
1946年,张景元成为一名解放军战士,先是在陈毅部队的三纵七师警卫连任警卫员,后来又到刘伯承部队18军54师警卫连任警卫员,保护作战指挥部。先后参加了淮海战役、渡江战役,以及解放华北、西南、中南的多次战斗,荣立一等功一次、二等功一次。
淮海战役中,张景元是一名通讯兵。战斗中,每当电话线被炸断,他都冒着枪林弹雨,把断掉的线头接好。接不起来的,他就趴在原地,用双手把两个线头按在一起,直到战斗结束。
每当这时,通讯兵就赤裸裸地将血肉之躯暴露在了敌人的火力之下。不知有多少次,张景元亲眼目睹身边的战友被散落的炮弹击中。他没有退缩,强压怒火,死死按着手中的电话线。“电话线就是我们通讯兵的阵地。无论什么情况下,都必须保证首长的通话!”张景元眼里涌动着泪水,语气却极其坚定。
凭着过人的胆识和无比的英勇,张景元战斗的足迹踏遍大江南北。在攻打确山县国民党20师时,他所在部队成功策应了刘邓大军的突围;在四川省大邑县剿匪时,他随部队和匪首马奎祥斗智斗勇,最终将其活捉。
“二呀么二郎山,哪怕你高万丈,解放军铁打的汉,下决心坚如钢,誓把那公路修到西藏。”每当哼唱起这首歌,张景元都无比感慨。
1951年,时任18军警卫营二连政治指导员的张景元在二郎山参与修建康藏公路。当地海拔5000多米,地势陡峭,环境恶劣。“这还不是最难的。在粮食和水供不上的时候,部队只能用草根、树枝充饥,把山上的雪化成水喝。”张景元回忆。
如此艰苦的条件,没有阻挡部队建设国家的决心。他们用锤头、钢钎、火药作为武器,肩挑背扛,向大山深处进发。累了,大家互相鼓劲;病了,休息几天就重回一线。1956年,康藏公路胜利竣工。那一刻,张景元激动得与战友们抱成一团。
1962年,张景元响应号召,主动报名返乡,举家五口回到书房村。他担任村党支部副书记、大队长期间,带领村民搞农田基本建设。共修建中型水库1座,库容1280万立方米;小型水库4座,累计灌溉面积1.5万余亩。
张景元还利用闲暇时间,开展红色基因传承,将革命火种带进学校、社区、村,坚持至今。
2019年10月1日,在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大会上,一个由开国元勋亲属、英烈子女、老兵们所组成的“致敬”方阵令观者肃然起敬。而张景元就在这个方阵之中。
“太激动,头一天晚上根本就没睡着觉。”回忆起当时的情景,张景元至今心潮澎湃,“看看阅兵式上的人民军队,一件件武器装备,就知道咱们国家真的富强了,打心里高兴。”
在张景元的影响下,家族中5人是党员,2个儿子参过军。目前,张景元享受老复员军人生活补助,对生活很满意。老人常说:“当下能有这样的幸福生活,多亏了党,多亏了人民。我们永远都是水乳交融、生死与共!”
临报融媒记者 石明兴 通讯员 李继韬 张现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