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蒙军号之沂蒙老兵)
精忠报国 无私奉献
——记沂蒙老兵韦聚祥
“淮海战役纪念章”、“渡江胜利奖章”、“抗美援朝纪念章”、“解放奖章”……9月3日,88岁的沂蒙老兵韦聚祥通过一枚枚沉甸甸的奖章,同记者分享起自己年轻时的峥嵘岁月。
韦聚祥出生在兰山区方城镇韦家寨村一个普通农民家庭,从记事起,他就经常听大人们谈起“共产党”“八路军”,并亲眼见证了日本侵略者抓壮丁、搜刮百姓的行径。懵懂的他开始意识到,国家正在遭受侵略,只有革命才能救国、救民。精忠报国的思想,开始在他心底萌发。
“我要参加八路军,打鬼子!”1945年,13岁的韦聚祥找到当地部队,要求参加革命。部队领导看他年纪太小,没有同意,劝他回家去。但是韦聚祥却非常坚持,跟着部队软磨硬泡,还主动帮战士们干活。部队首长看出他铁了心,人也机灵,终于松了口。韦聚祥就成了一名“小八路”,在当时费县武装大队做通讯员。化妆侦查、送情报……无论形势多复杂,他总是能随机应变,出色完成任务。
1946年,韦聚祥正式成为主战部队的一名战士,先后参加了莱芜战役、孟良崮战役、开封战役,以及淮海、渡江等重大战役和抗美援朝,参与大小战斗百余次,多次立下战功、受到嘉奖。
“黄草岭啊,黄草岭啊,上山似爬树,下山似滑冰。一夜摔了十八跤,腿酸腰又疼,还得把军行。”这是在朝鲜战场上,韦聚祥为了鼓舞士气,自己编的顺口溜。多年之后再次唱起,他不由得感慨万千。
“抗美援朝战争打得非常惨烈,双方都伤亡很大,有不少都是朝鲜老百姓。”已是耄耋之年的他说起抗美援朝,眼泪不断在眼眶里打转。据他回忆,美军装备精良、火力迅猛,而我军机动灵活,经常是白天隐蔽、晚上行军。冬天的朝鲜异常寒冷,野外最低温能达到零下40摄氏度。如此恶劣的环境下,很多战士都被冻伤了,韦聚祥也没有幸免,他的腿脚全都落下了病根,直到现在仍然要忍受病痛的折磨。
枪炮轰炸、天寒地冻、供给不足……这些全都没有压垮乐观的韦聚祥,没有吓到英雄的志愿军战士。他们依靠坚不可摧的意志、舍生忘死的气概,一举击败了美帝国主义,取得抗美援朝战争的伟大胜利!
回国之后,韦聚祥主动回到家乡,在农村广阔天地无私奉献。“虽然已经脱下了军装,但为国争光、奉献社会的本色不能‘退役’。”多年来,韦聚祥始终保持革命军人情怀,在基层默默散发着光和热。
改革开放之后,韦聚祥在耕种之余,利用自己在海军服役时掌握的编织渔网技术,带领全家编织渔网,生活很快富裕起来。而他致富不忘群众,自1982年起,韦聚祥在家中免费办起渔网编织学习班,3年培训1000余人次。在他的指导下,全村278户村民有200多户搞起了家庭编织渔网,其中70户成为了织网专业户,韦家寨村成了当地有名的“织网专业村”。
“国泰民安,吃穿不愁,儿孙满堂,我已经很知足。”韦聚祥常常告诫儿孙,“儿女切莫争财衣,应为人民做奇迹,一生精忠报祖国,才是父母好后裔。”。
临报融媒记者 石明兴 通讯员 李继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