趁着短暂的探亲假期,远在千里之外的周涛返回家乡临沂市沂南县,带着二十多套崭新军装,郑重交到老战士手中。生长在沂蒙革命老区,周涛自小听着老兵们的传奇故事,长大后,他选择接过家族的接力棒,成为了一名武警战士。这八年部队磨砺,周涛更懂得军装在身,承载的不仅是荣耀,更是如山使命。
戎装载深情,热心为老兵
4月23日,这是周涛探亲返乡第12天。一大早,他就换上了军装,又带着二十多套崭新军装,与志愿者前往山东抗战老兵照护中心。趁着短暂的探亲假期,他早早便盘算好要来看望退役老兵们。
“老兵对军装非常珍惜,自己有的一两套都已陈旧,送给他们一套新军装一定很有意义。”为此,周涛费了一番功夫,特意定制了一批老兵那个年代的军装样式。

当洗熨笔挺的军装交到老兵手中,周涛看见了他们眼底闪烁的泪花。“爆破大王”朱有芹老人还拿出了自己的老军装,上面别着他珍藏的各种荣誉勋章。
十余枚勋章记录着老人从抗击日寇到鲁南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再到进军大西南,参与重要铁路建设等数载英雄路,周涛抚摸过每一枚奖章,英勇壮烈的岁月仿佛在他眼前重现。当得知周涛的曾祖父在淮海战役中牺牲时,朱有芹老人激动地说:“说不定我们还是老战友!”

慰问过程中,周涛也与老人分享起部队里的工作和生活。朱有芹老人握着周涛的手,很是欣慰,“现在国家强大了,生活条件也好了,你更要好好训练,好好学习,以后无论走到哪里,都别忘了,给老百姓服务!”
离开前,周涛朝老人郑重敬礼,内心无比触动。“刻苦训练,努力拼搏,为国防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这是我一直以来的目标。”
男儿向远方,建功在军营
1999年,周涛出生在沂南县湖头镇西城子村。沂南县是沂蒙革命根据地的中心、沂蒙精神的主要发源地和沂蒙红嫂精神的诞生地,被誉为“山东小延安”。革命战争年代,全县先后有30余万人次参军支前,涌现出“沂蒙红嫂”明德英、“沂蒙母亲”王换于等大批英模人物。
在周涛家中,曾祖父周成德在淮海战役中英勇牺牲,父亲周忠诚也曾是一位优秀的战士。耳听先辈故事,眼见历史遗迹,他自小便向往继承曾祖父的遗志,追寻父亲的脚步,续写荣光。
“小时候他看抗战剧,就非常喜欢军人。后来经常带他去徐州革命烈士陵园给他老爷爷扫墓,他从小就在心里埋下了当兵的种子。”在母亲高桂平看来,周涛长大后选择当兵是一件意料之中的事情。
2017年,周涛刚满18岁,想当兵的想法更加强烈。“当兵不容易,不强迫你,得是你自愿,不能去了部队以后再后悔。”高桂平叮嘱周涛。坚定了想法后,周涛参军入伍,选择到远赴千里之外的福建。
尽管周涛内心更向往一线的部队,但从穿上军装的那刻起,服从指挥便是他要学习的第一课。周涛告诉母亲,既然自己认准了这条路,就会一直走下去。他也相信,只要进部队,在哪里都能建功立业。

刚进部队时内心的小遗憾,在日复一日的训练中被抹平。身量高了,更加结实,皮肤黑了,部队磨砺在周涛身上留下了深刻印记,他也愈发成熟稳重。2021年,在中队领导推荐下,再加上自身也想多学一些技艺,周涛通过了炊事员培训,随后进入部队后勤工作。
“不管在哪里都是为了部队建设,要踏实做出自己的贡献。”这句话始终激励着周涛。去年12月,他在部队2024年度秋季新兵入伍训练阶段工作中表现突出,还被评为“服务保障优秀个人”。八年磨砺,周涛也日渐懂得军装在身的意义。
拥军见行动,家风在传承
无论是母亲高桂平,还是父亲周忠诚都对儿子从军以后的变化,感到骄傲。难得的短暂探亲假期,周涛在休息之余,心中依旧挂念着与军人相关的事情。
高桂平记得,去年6月,儿子回来也提着东西上门慰问退伍老兵,还去看望了困难现役军人家庭。
“回来以后,儿子就跟我说,老兵在那个年代确实太苦了,没有他们,就没有我们现在这样好的生活了。回部队之后,我一定要好好好好训练,好好学习他们身上的精神,报效祖国。”这些年来,高桂平很欣慰看到周涛走上父辈们的道路,愈发沉稳坚定。这次走访中,周涛还特别关注到困难现役军人家庭,与他们建立结对帮扶关系,鼓励军属们要勇敢面对困难,乐观生活。

儿子投身军营,报效祖国,高桂平也在背后加入了沂蒙兵妈妈拥军协会。高桂平本身就经常参加孤困儿童团之类的公益活动,还被评为“沂蒙好人”。在偶然参加一次拥军活动后,她也决定投身其中,用自己的方式陪伴老兵。
2024年,湖头镇设立沂蒙兵妈妈拥军协会分会,高桂平主动接过担子,成为会长,带着大家主动参加各类拥军活动。今年1月,她被沂南县双拥办评为“优秀兵妈妈”。
“这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高桂平毫不吝啬地表达整个家庭对于军人的尊敬与崇拜。正是这种浓厚的拥军氛围,不仅深刻影响像周涛一样千万沂蒙子弟兵,也不断描绘着沂蒙红色热土崇军爱军的生动篇章。
今年4月,在全国双拥模范城(县)命名大会上,临沂市被命名为“全国双拥模范城”,成功实现了“六连冠”,形成了全面拥军、全力拥军、全员拥军的浓厚氛围。
“希望儿子接下来越做越好,为国家、社会做出更多贡献。”高桂平希望,母子俩都能用自己的方式,尽最大所能,为发扬沂蒙精神做更多力所能及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