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专题>>学史知来路 崇军守初心>>正文
学史知来路 崇军守初心(第4期)|中共三大:国共合作的开端
2021-04-01 08:46  

会议背景

上世纪20年代,中国共产党诞生后,经过一年多的工人运动实践,逐渐意识到要对付强大的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单靠一个阶级的孤军奋战是难以胜任的,必须把握历史的契机,联合国民党等革命党派,结成最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以反对共同的敌人。

此时,从历次残酷失败中醒悟过来的孙中山,在共产党人真诚的帮助和支持下,决心改组国民党,也作出了“以俄为师”,“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明智抉择。

为大力推进与国民党的合作,广东党组织积极协助和配合中央局各项工作的开展。在此期间,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等中共许多重要干部和共产国际驻中国代表马林都纷纷南下,抵达广州,加紧筹备党的第三次代表大会。

会议过程

1923年6月12日至20日,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东山恤孤院路后街的一栋普通两层楼房里召开。陈独秀、李大钊、张国焘、瞿秋白、蔡和森、向警予、张太雷、毛泽东、项英、邓中夏等以及广东代表谭平山、冯菊坡、阮啸仙、刘尔崧等人出席大会,代表全国420名党员。完整的参会代表名单尚未发现,目前可查实姓名的有38位。

参会代表来自全国各地,既有工人,也有知识分子,并首次出现了女性。他们当中最年长者46岁,最年轻者21岁。党的三大召开时,全国党员仅420人;党的五大召开时,全国党员已增长到57967人。除新疆、青海、贵州、西藏、台湾外,全国都建立了党的组织或有了党的活动。

大会的主要议程有三项:一、讨论党纲草案;二、讨论同国民党建立革命统一战线问题;三、选举党的中央执行委员会。

中共三大的主要议题是讨论共产党员加入国民党的问题。经过了一番又一番的激烈争论,最后大会通过《关于国民运动及国民党问题的议决案》并作出与中国国民党合作的历史性决定——共产党员和社会主义青年团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同时强调共产党应保持政治上、组织上、思想上的独立性。这是中国共产党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和特殊条件而决定的,也是孙中山所能接受的唯一形式。

▲中共三大通过的青年运动决议案

大会选举陈独秀、蔡和森、李大钊、谭平山、王荷波、毛泽东、朱少连、项英、罗章龙等9人为中央委员,邓培、张连光、徐梅坤、李汉俊、邓中夏5人为候补中央委员,由陈独秀、蔡和森、毛泽东、罗章龙、谭平山(后由于谭调职,改为王荷波)5人组成中央局,陈独秀为委员长,毛泽东为秘书,罗章龙担任会计,负责中央日常工作。


历史意义

党的三大根据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策略原则和共产国际的指示,结合中国革命的具体情况,充分发扬民主,在分析中国社会矛盾和明确中国革命性质的基础上,正确解决了建党初期党内在国共合作问题上存在的重大分歧,统一了全党的认识,正式确定了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与国民党进行党内合作的策略方针,使党能够团结一切可能联合的力量,共同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

党的三大之后,在中国共产党的推动下,孙中山先生对国民党进行了改组,确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召开了国共合作的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建立,全国掀起了声势浩大、轰轰烈烈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群众运动,胜利地举行了北伐战争,促进了中国革命的高涨。

中共三大,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次重要的会议。它是中国共产党在国民革命的背景下更新观念、实现理论创新和政策转变的一次重要会议。这次会议决定了国共两党后来的命运,国共关系也由此掀开了新的一页。

【我要纠错】 打印 关闭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