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1年12月14日,原国民党26路军在赵博生、季振同、董振堂等同志领导下,在宁都起义。起义部队改编为红5军团,军团总指挥季振同,政委肖劲光,副总指挥董振堂,参谋长赵博生,政治部主任刘伯坚。辖第13、14、15军,第13军军长董振堂(兼),政委何长工;14军军长赵博生(兼),政委黄火青;15军军长黄仲岳,政委左权。
1933年1月,以博古为首的临时中央由上海迁移到苏区,继续推行王明的“左” 冒险主义路线,并开始排挤毛泽东在党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1933年5月,成立中国工农红军总部,兼红一方面军总部,总司令朱德,总政委周恩来。红一方面军对所属部队进行了整编,取消各军番号,改编为师,全军辖红1军团、红3军团、红5军团,及独立第1团、独立第2团、第14、19、20师。10月,又组建红7军团和红9军团。
1933年9月,国民党军开始对中央苏区进行第五次“围剿”。由于临时中央坚持“左” 冒险主义的错误军事战略,至1934年10月,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中央红军开始“长征”。此后,中央红军转战湘桂黔滇川(西)康,于1935年6月18日抵达懋功(今小金县)地区,与红四方面军胜利会师,原红1 、3、5、9 军团分别改称第1军、第3军、第5军、第32军。为团结红军,红军总部进行了调整,总司令朱德、总政委张国焘、总参谋长刘伯承、总政治部主任博古(后陈昌浩)。另设立前敌总指挥部,总指挥徐向前、政委陈昌浩(兼)、参谋长叶剑英,统一指挥红一、四方面军行动,以在卓克基及其以南地区的第5军、第9军、第31军、第32军、第33军组成左路军,由朱德、张国焘率领,经阿坝北上;以在毛儿盖地区的第1军、第3军、第4军、第30军组成右路军,由徐向前、陈昌浩率领,经班佑北上,党中央和军委随右路军行动。
1935年9月10日,党中央率第1、第3军先行北上,于10月19日抵达陕甘苏区的吴起镇,胜利完成长征。(注:第5、32军随红四方面军行动,1936年1月,第5军与红四方面军第33军合编为第5军,归红四方面军建制;1936年7月,红2、6军团与红四方面军会师后组建红二方面军,第32军归红二方面军建制)。
1935年11月初,第1、第3军与红15军团在甘泉会合,恢复红一方面军和红1军团称号,红15军团归红一方面军建制,全军共一万人。此后,红一方面军先后进行东征和西征,巩固和发展了陕甘宁苏区。1936年10月9日,红四方面军抵达会宁,22日,红二方面军到达静宁,三大主力红军胜利会师,西北成为中国革命的大本营。
1937年8月,红1方面军改编为八路军第115师,开赴华北抗日前线,继续新的光辉战斗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