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沿革】
1、红2军团
1928年1月,中共中央决定派贺龙、周逸群到湘西北领导当地人民武装斗争。3月,贺龙、周逸群到达桑植,率贺龙旧部举行起义。4月初失败,贺龙收集散部300余人,在桑植、鹤峰坚持游击战;周逸群转移至湖北洪湖地区领导当地农民斗争。7月,贺龙部改编为工农革命军第4军(后改称红军第4军)。军长贺龙,政委恽代英(未到职),参谋长黄鳌。
1929年秋,红4军撤离桑植北移,转向鄂西地区发展。1930年春开始东进,寻机与洪湖地区红6军会合。与此同时,在洪湖地区坚持斗争的游击队,在周逸群领导下不断发展壮大,1929年12月改编成红军中央独立师,1930年2月改称红军第6军。军长孙德清(后为邝继勋),政委周逸群,副军长段德昌,参谋长许光达。

1930年7月,红4军与红6军在公安会师,组成红2军团(红4军改称红2军)。总指挥贺龙,前委书记周逸群兼政委,参谋长孙德清,政治部主任柳克明,下辖红2、红6军。红2军军长孙德清,政委朱勉之,红6军军长邝继勋,政委段德昌,全军共一万人。10月,为配合红一方面军进攻长沙,红2军团离开洪湖苏区渡江南征。
此后近一年的时间里,红2军团在无根据地依托的艰苦条件下,转战湘鄂西地区,部队遭受很大损失。在此期间,1931年3月,红2军团进行整编,改称红军第3军,军长贺龙,政委邓中夏,原第2、第6军分别改编为第7、第8师,开辟了鄂西北创建苏区;4月,以洪湖苏区部分武装组建红3军第9师,坚持苏区的反“围剿”斗争。此间,党中央派夏曦到洪湖苏区,并于3月组成了以夏曦为书记的中共湘鄂西中央分局,开始贯彻王明的“左”倾主义错误路线。

1931年9月,红3军主力离开鄂西北苏区南下,与在襄枣宜苏区活动的第9师会合,重返洪湖苏区。1932年10月,湘鄂西苏区第四次反“围剿”斗争失败,苏区全部丧失。红3军转战豫陕湘鄂川黔地区(1933年2月缩编为第7、第9两个师),于1934年5月进入贵州。6月,中央分局在贵州沿河枫香溪召开了重要会议,清算了“左”倾主义错误路线。红3军重新得到建设和发展,并创建了黔东苏区。
2、红6军团
1932年2月,以湘赣军区地方武装组建湘赣红8军,李天柱代军长,王震代政委。11月,正式组建军部,军长肖克,湘赣军区总指挥蔡会文兼政委,参谋长李达,政治部主任袁任远,下辖第22、23、24师。1933年2月,以湘鄂赣军区地方武装组建湘鄂赣红18军。军长严图阁,政委徐洪,下辖第52师、第54师(后两师合编为第52师)。
1933年6月,红18军调湘赣苏区与红8军会合,组成红6军团。辖第17师(红8军改编)、第18师(初只有由52师改编的第52团,后陆续组建第53、54团),未设军团领导机关,由第17师师长肖克、政委蔡会文统一指挥,随即配合中央苏区进行第五次反“围剿”作战。
1934年7月,红6军团奉命撤出湘赣苏区,向湘中转移与红3军会合,并以任弼时、肖克、王震三人组成军政委员会,任弼时任主席,领导红6军团西征。8月,军团领导机关在桂东正式成立,军团长肖克,政委王震。此后,红6军团经湘南转战桂黔,于10月24日抵达印江县木黄,与红3军胜利会师。

3、红2、6军团会师
会师后,红3军恢复红2军团称号,并由红2军团部兼军团总指挥部,统一指挥两军团行动。此后,为策应中央红军的行动,红2、6军团进军湘西,创建了湘鄂川黔苏区,红军人力也由7000余人发展12000余人。1935年11月19日,红2、6军团主力由桑植出发,转战湘黔滇(西)康,于1936年7月2日到达甘孜,与红四方面军胜利会师。
1936年7月5日,组成红二方面军,总指挥贺龙,政委任弼时,副总指挥肖克,副政委关向应,辖第2军团、第6军团和第32军。此后,红二、四方面军并肩北上,红二方面军于10月22日抵达甘肃静宁,三大主力红军胜利会师。1937年8月,红二方面军改编为八路军第120师,开赴华北抗日前线,继续新的光辉战斗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