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四方面军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一支劲旅,为党的革命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付出了巨大牺牲。在党的历史上,对红四方面军的评价大致经历了以下阶段。
鄂豫皖时期。在黄麻起义、商南起义、六霍起义基础上创建的鄂豫皖红军和鄂豫皖根据地,在反“围剿”斗争中不断发展壮大,到1931年11月初,鄂豫皖红军即达3万余人,鄂豫皖根据地成为全国第二大根据地。因此,当年11月7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时,中共鄂豫皖中央分局书记、军委主席张国焘当选政府副主席和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司法人民委员。正是在这一天,红四方面军在黄安的七里坪宣告成立。此后,经过黄安战役、商潢战役、苏家埠战役、潢光战役,取得歼敌6万余人的辉煌战果,在各根据地引起轰动效应,包括中央革命根据地都大张旗鼓宣传红四方面军的“伟大胜利”。1932年5月23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专电红四方面军:“你们的胜利给予全国反帝国主义反国民党的革命运动以无限的兴奋,更加强了苏维埃红军对于全国革命运动的领导。”
川陕时期。1932年10月,鄂豫皖根据地第四次反“围剿”失败后,红四方面军撤出根据地,转移到川东北和陕南边界地区,与当地人民群众共同创建了川陕根据地。由于政策得当、措施得力,根据地在短期内迅速发展。到1933年10月,红四方面军已有5个军、8万余人,川陕根据地总面积达42000平方公里、人口500余万,控制了8座县城,建立了23个县市革命政权。对于红四方面军的重大胜利,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主席毛泽东在第二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上给予高度评价:“川陕苏区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第二大区域,川陕苏区还有地理上、富源上、战略上和社会条件上的许多优势,川陕苏区是扬子江南北两岸和中国南北两部间苏维埃革命发展的桥梁,川陕苏区在争取苏维埃新中国伟大战斗中具有非常巨大的作用和意义。”
长征时期。1935年1月22日,中央向红四方面军总部发电要求红四方面军西渡嘉陵江策应中央红军。红四方面军遂发起陕南战役和嘉陵江战役,6月与中央和中央红军会师。两军会合后,张国焘先是同中央在北上还是南下问题上发生分歧,在北上途中又擅自率部南下,后又另立中央,犯了严重错误。9月12日,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作出《关于张国焘同志的错误的决定》,指出张国焘有右倾机会主义与军阀主义倾向,但认为红四方面军还是可靠的,号召军中“全体忠实于共产党的同志团结在党中央的周围,同这种倾向作坚决的斗争,以巩固党与红军”。
从公开的史料看,中央对红四方面军评价的改变,即把张国焘的错误与红四方面军联系起来,是在1936年6月给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团长的电报中反映出来的。电报认为,红四方面军存在“军阀作风以及政治和军事战略上的机会主义错误”“在去年下半年拒绝接受我党中央的政治和组织领导”。10月,红四方面军执行中革军委命令,西渡黄河进入甘肃境内。11月11日,根据中央命令改称“西路军”。西路军在河西走廊遭遇马家军疯狂剿杀的情况下,英勇顽强、浴血奋战。1937年3月,终因寡不敌众、弹尽粮绝遭到惨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