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专题>>学史知来路 崇军守初心>>正文
学史知来路 崇军守初心 (第47期)|毛泽东著作之《论持久战》
2021-06-08 09:39  

1938年五月至六月间,在中国抗日战争的重要关头,毛泽东发表了《论持久战》这篇军事著作,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深刻分析战争的形势和特点,科学预见了战争前景和进程,明确指出胜利的道路和方法,回答了困扰人们思想的种种问题,对鼓舞全国人民必胜信心产生了重大影响。

持久战的理论特质:以弱胜强的战略思维

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深刻阐述了中国抗日战争的性质和特点,指出“中日战争不是任何别的战争,乃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和帝国主义的日本之间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进行的一个决死的战争”。这是毛泽东分析抗战形势解决中国抗战问题的基础。日本法西斯要彻底灭亡中国使之成为它的独占殖民地,中华民族已没有任何退路,唯有奋起抗战才能赢得民族生存和国家独立。中日双方敌强我弱的特点,决定了中国只有采取持久战战略,通过长期战争不断消耗和削弱日本,逐步改变敌我力量对比,才能取得最后胜利。毛泽东《论持久战》抗战雄文,有力驳斥了因战而起的“亡国论”和“速战论”对全民抗战意志的干扰,科学预见了抗日战争必经的战略防御、战略相持和战略反攻阶段,为抗战勾画出科学“路线图”,对战争前景做出判断给出结论:中国不会亡国,最后胜利是中国的,但中国也不能速胜,抗日战争是持久的。持久战理论是毛泽东关于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军队土地革命战争经验,以及全国抗战前形势矛盾运动规律的总结,充分体现了抗日战争以弱胜强战略思维着眼全局、着眼长远、着眼根本性问题的理论特点。

持久战的实践精神:解决重大现实问题

《论持久战》的撰写是中国共产党人高度理论自觉的产物。此前,毛泽东身体力行在延安组织了抗日战争研究会,专门研讨抗战重大战略问题;组织克劳塞维茨《战争论》研究小组,系统研究西方军事理论;毛泽东个人大量阅读马克思主义哲学著作和研究成果,厚植问题研究理论根基。这些实践活动,终使一部《论持久战》凝成国共两党抗日战略共识,正面战场的“持久消耗”战略,与敌后战场“持久制胜”战略遥相呼应,不断给日军以沉重打击,直至抗战胜利。

持久战理论指导下的抗日游击战,使敌后战场战略与战术高度统一,因此被赋予全新内涵。游击战作为辅助手段突破了从属正规战的局限,上升到战略层面,进而实现理论认识的重大突破。游击战重要地位的确立,为抗日持久战提供了广阔前景。毛泽东为此强调,抗日战争面对的是强大敌人,以弱胜强是无法回避的客观现实,绝对不能按照有利于强敌的战略战术规则行事,必须“避免一切被动的呆板的战法”,把“战争从壕沟里解放”出来,要坚持“你打你的,我打我的”,创造性地处理一切战略战术问题。不追求“正规战争那样迅速的成效和显赫的名声”,力求“集小胜为大胜”,将无数不起眼的胜利积累成大的战略胜利。持久战的实践精神,注重问题导向,着眼最现实的战场关切,体现了战略思维对重点问题、关键问题和复杂问题的特别关注。

持久战的史鉴魅力:中国风格与中国气派

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指出,“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动员了全国的老百姓,就造成了陷敌于灭顶之灾的汪洋大海,造成了弥补武器等等缺陷的补救条件,造成了克服一切战争困难的前提”。这种深刻的理论见解,极大地激发了广大抗日民众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他们积极投身伟大的抗日洪流中,创造出麻雀战、地雷战、地道战等丰富多彩的“草根战法”,演绎出“村自为战、人自为战、无处不战、无时不战”的全民抗战场景。八路军、新四军和华南人民抗日游击队“麻雀满天飞”,“向一切敌人占领区域发展”,使敌后战场异彩纷呈景象壮观:配合内线作战转变为敌后战场的外线独立自主作战;小规模作战转变为大规模遍及东北、华北、华中和华南的敌后战场作战;短期游动式作战转变为贯穿抗日战争始终的长期作战;“流寇”式作战转变为以抗日根据地为依托的政治、经济、军事相结合的综合性作战;大规模经典战役和反“扫荡”作战紧密结合。

具有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战争和战法,扭转了因国民党军作战失利而造成的战场颓势,造成了日本侵略军顾此失彼的困境,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演绎了人类战争史上“空前伟大的一幕”。中国亿万民众的抗战活力,充分体现了持久战略思维的能动特性。


【我要纠错】 打印 关闭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