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0年1月,《中国文化》杂志在创刊号中刊发了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论》。这篇文章,原题为《新民主主义的政治与新民主主义的文化》,取自毛泽东在陕甘宁边区文化协会第一次代表大会上的讲话,文中首次阐释了毛泽东宏大立体与意蕴悠长的文化思想。时光荏苒八十载,《新民主主义论》所承载的文化思想仍具有深刻的理论指导作用和现实的启发意义。
文化自信的动因导向
对毛泽东经典著作《新民主主义论》的重新梳理与研究,是当今社会文化建设的重要课题,是坚定文化自信的应然追求。
从历史追溯上看,是文化自卑所迫。近代伊始,西方列强利用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的国门,并将西方文化理论、文化资源、文化产品等输入中国。长达上百年的文化入侵最终造成了中国民众精神上的被动、心理上的自卑和心态上的失衡,并陷入了深深的文化“奴性”困境之中。
从现实需要上看,是严峻挑战所急。首先,全球化的挑战为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创造了条件、提供了便利,但相伴而生的西方文化霸权主义和殖民主义的渗透对我国的传统文化形成了巨大冲击,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我国民众对中国主流文化和主流价值观的认同感降低,从而影响中国的文化自信。其次,网络在为文化传播与文化交流提供平台的同时,也给庸俗文化和腐朽文化提供了温床,历史虚无主义、文化极端主义、无政府主义、自由主义、个人主义等各种不良文化的传播冲击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并由此减弱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感。
从长远发展上看,是民族复兴所需。文化自信作为巨大精神动力和宝贵精神资源,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我们要赢得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场最广泛和最深刻社会变革的新胜利,必须实现对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从而极大丰富人民的精神世界,不断广泛凝聚人心、增强民族精神力量,使中华民族傲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文化自信的纲领指向
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指出,新民主主义的文化纲领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这既指出了新民主主义的文化建设方向,同时也是当今中国文化发展的方向,更是当下提升中国文化自信的实然要义。
民族的文化。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强调,不能做公式的马克思主义者,新民主主义文化应有自己的形式,要和民族特点相结合,形成民族的形式。建党近一百年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已经指导中国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这不仅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更是中华文化的主流指导形态,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发扬与延续。
科学的文化。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指出,中国新文化是从古代的旧文化发展而来的,不能隔断历史,要尊重历史,给历史以一定的科学的地位,明确指出新民主主义文化是科学的。历史上,中华文明曾经历过数次浩劫,但总能凤凰涅槃、迎来新生,其根本原因在于中华传统文化中有许多传承至今仍熠熠生辉的珍贵遗产,这些优秀的成分呈现出先进性、包容性、再生性的特点,符合时代的发展与人民的需求,是支撑中华民族发展至今的精神支柱。
大众的文化。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指出,新民主主义文化是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文化,应该是为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服务。只有获得群众认可的文化才有普及的价值,只有体现出大众性特点的文化才有存在的意义。新时代的文化建设要一切以人民为中心,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是文化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文化建设的核心之处与要义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