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专题>>学史知来路 崇军守初心>>正文
学史知来路 崇军守初心 (第78期)||《长津湖》及抗美援朝的军事科学解读(三)
2021-10-14 09:16  

五、难以治愈的恐惧症

有很多人说抗美援朝使双方军队都产生了各自的恐惧症:美军产生了夜战恐惧症,中国军队产生了火力缺乏恐惧症。这个说法有一定道理,但显然是远远不够的。客观地说,中国军队产生的恐惧症不仅是火力缺乏,而且还有后勤缺乏、制空权缺乏、制海权缺乏等很多。美军产生的恐惧症也远远不止是夜战。这些恐惧症显然对双方军队后来的发展都带来了深远的影响。有些恐惧症逐步地,甚至在朝鲜战争中就得到了相当大的治愈。而有些恐惧症则一直持续到了今天,还在深刻地影响着双方之间的军事、政治、经济等战略关系。

志愿军的火力缺乏恐惧症,促使中国军队对火力的极端追求一直持续到现在,开发出大量“变态级别”的火箭炮、DF-21D、DF-26、DF17等火力投送装备。事实上,到抗美援朝后期,志愿军在火力上就已经赶超对手了。尤其在金城战役中,志愿军的炮火强度已经显著超越对手。这也可以使我们充分理解,当年志愿军对唯一可显著超越对手的喀秋莎火箭炮之喜爱达到何等痴迷的程度。这一战术手段成了其任何使用必须彭德怀亲自批准的战略级武器。

制空权缺乏恐惧症使志愿军在战争期间就大量引入了苏联的米格-15和米格-15比斯喷气战机,至少在鸭绿江一线完全掌握了制空权,形成了著名的“米格走廊”。

因为战争初期表现出来的严重后勤问题,1951年5月19日,中央军事委员会,提出成立志愿军后方勤务司令部,邓华任司令。越是到战争后期,志愿军的后勤补给不断获得巨大改善。从最初长津湖战役时只能吃冰冷的土豆,到后来可以吃上炒面,再到后来甚至能在战壕里吃上现炸的油条,冬装也获得极大改善。长津湖战役时并不是国内没有冬衣,当时国内没能力造飞机坦克,但棉衣还是做得出来的。只是当时战情太过紧急,并且对后勤问题的严重程度未充分预计到,在东北仓库里的冬装没能及时补给到9兵团。到后来往前线运送时,基本都被美国空军炸毁了。“普遍穿着单薄的衣服,在零下30度严寒里埋伏”是长津湖战役中的一个极端的特例。这也是长津湖战役特别让人心痛的地方。所以,我们对抗美援朝的后勤状况也不能用单一的概念来描述。当然,因为缺乏制空权,后勤补给线受到美空军轰炸遭受的损失的确非常大。这个困难贯穿了整个抗美援朝战争始终。

今天,随着歼10、歼16、歼20、运20、新轰6系列、即将面世的轰20、大量无人机等空军装备的列装,航母和导弹驱逐舰等成军,中国军队在朝鲜战争中形成的几乎所有恐惧症已经逐步消散了。

夜战恐惧症带来的结果是美军后来开发了大量夜战装备,使得现在美军的夜战能力接近于和在白天作战差不多的地步。因此,今天美军的夜战恐惧症已经算是完全治愈了。

但是,抗美援朝战争给美军带来的众多恐惧症却至今无解。

首战即决战

由于志愿军在进攻时总是极力追求以全军突然袭击的方式出现,这完全超出了西方军事理论可以理解的模式。按照克劳塞维茨的主力会战理论,一般的战役会分成三大阶段:前哨战、主力会战和追击作战。前哨战是一种火力侦察性质的,但这种火力侦察本身也是一种作战意图的自我暴露。因此,中国人民军队一般都是省掉前哨战环节,直接一上来就是全军压上突然发起总攻,首战即决战。这种战术让美军总是处于极度恐惧之中,因为一切平静的时候都无法安身,不知哪天突然之间就处于山呼海啸般的志愿军从四面八方发起的攻击之中。我们当时并没有把这个总结成“首战即决战”战术,但这种模式美军却在海湾战争中明确提出来了。如果知道美军内心深处对志愿军进攻战术的恐惧,就知道这种表面看来牛气哄哄的战术名称总结,其实是用颤颤巍巍的声音说出来的。

情报缺乏恐惧症

明明志愿军是在美军前进道路的前方,所有道路都被重装备武装的美军堵死了,但不知道什么时候志愿军却莫名其妙地出现在美军后退的道路上了。空中天天有美军飞机无死角的侦察,地上有派出的侦察兵探路,怎么就是搞不清志愿军的行动轨迹呢?仿佛志愿军不知道哪天就会突然地从天而降在任何地方。陆战一师在11月2日与42军交手时就已经充分尝受过这种从天而降的攻击。这也是为什么长津湖战役前,陆战一师师长史密斯其实是始终不放心的。他亲自乘直升机到前方道路尽可能低飞侦察,可最后还是没发现他周围居然埋伏了十几万志愿军。这种情况显然会让美军内心抓狂。设想一下你把屋内检查个遍,一个人也没有,然后把所有门窗全关死,一转身突然间发现屋里面全是人,这会是什么感觉。如果老是出现这种情况,并且总也找不出原因,是不是会发疯?美军在二战中的情报战上是有很多优势和成功经验的,例如在太平洋战场破解了日军的通讯密码,这对中途岛等战役的胜利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朝鲜战场上,美军的空中侦察能力和情报优势也有所体现,甚至通过无线电侦测发现了志愿军大榆洞总部并发动空中攻击,导致毛岸英和另一位战士牺牲。但总体上说,其情报能力受到巨大的挑战。只有理解了美军对志愿军的这种深深的情报缺乏恐惧症,才能理解为什么美国人后来对窃听达到棱镜门事件中暴露出来如此疯狂的程度。

对毛泽东军事思想和中国军队的莫名恐惧症

如果恐惧症是有具体、特定目标,可以从技术上清晰描述的话,无论最初的恐惧有多大,一般来说最后就总是有具体解决的办法,虽然难度高低可能不同。但是,如果是一种对未知的、无法描述的对象莫名恐惧的话,那就无解了。真正的恐惧是对未知的恐惧。直到今天,美军和美国内心深处一直对中国存在着一种莫明的、无法在技术上准确描述的恐惧,这是朝鲜战争留给中美两国最深远的遗产。

美国依然没有能理解,中国人是可以翻山越岭的。如果它能理解,就不会在今天做出通过芯片封锁来卡中国脖子的行为。他们以为山沟里的道路全在他们的掌控之中,只要卡死了山沟里的道路,就以为中国无路可走了。它完全不理解中国人本能的思维就是“我翻过山去,自己掌握芯片制造的所有技术不就得了吗?”。长征途中,红军翻越过无数的雪山和其他的高山险隘。在朝鲜战场上,中国志愿军成功翻越过盖马高原上无数严酷至极、超越人类生理极限的雪山,这就是他们留给今天的中国人精神财富所在,他们依然让今天的中国受用不尽。对中国来说,没有任何技术领域的雪山是不可翻越的。

而正是因为当年的志愿军给美军留下了无解的未知恐惧,不仅使越战时中国说美军不能过17度线,它就不敢不听,严守不过17度线的警告;使美国总统尼克松在中南海拜见毛泽东如小学生见老师一般;也使今天的美国在面对中国全面崛起的挑战时会各种莫名其妙、不知道到底要干什么的昏招迭出。

美国不是在遏制中国,而只是在用各种神经错乱的行为,极力掩盖自己内心深处对中国莫名的恐惧

这种无解的、莫名的恐惧感,正是当年的志愿军给他们留下的。这就是为什么总有人想极力否定当年中国出兵的决定,总有人在讨论中国在这场战争中的输赢,总有人想否定志愿军牺牲的价值......这种偷偷摸摸的小招数治愈不了美国的莫名恐惧症。只要是对战争历史稍有点常识的人就会明白,志愿军在三年的战争期间付出19万人的牺牲,获得如此之大的战果和附带的巨大效益。相比之下,在二战中的苏德战场,一场战役的死亡人数低于这个数字的能有几个?更别提三年时间的总和。10万人的数字几乎就是苏德战场每场战役伤亡人数的下限,一场战役伤亡以百万人计算的比比皆是。就在抗美援朝战争之前不久,中国抗日战争付出3500万人的生命,是抗美援朝战争中国死亡人数的184倍,那是何等的惨烈?志愿军让中国从此终结了受人欺负的历史。打得一拳开,省得百拳来。他使中国在后来几十年依然贫穷落后的状态下,无人再敢藐视中国。拿志愿军牺牲人数来做文章,本身就证明了他们对人类战争历史无知的程度。

六、胜负、损益和未来

这场战争到底谁胜谁负呢?如果硬要自己去制造各种“理由”的话,可以得出任何结论,无论这种结论有多么荒唐透顶。科学的方法是获得最直接的客观测量数据—— 双方对自己将帅的最真实评价和交战结果的态度。除了前面所说陆战一师师长史密斯在长津湖战役不久就离开朝鲜外。

  • 道格拉斯·麦克阿瑟:1951年4月11日被撤销联合国军总司令职务。

  • 马修·邦克·李奇微:1950年12月26日从美国陆军副参谋长任上前往朝鲜,转任第八集团军司令。1951年4月接任麦克阿瑟任联合国军总司令。仅一年后,1952年5月,被撤销联合国军总司令职务,由马克·韦恩·克拉克接替。

  • 沃尔顿·哈里斯·沃克:联合国军有两大集团,东线的第十军,西线的第八集团军。沃克是首任第八集团军司令。1950年12月23日在汉城北部的一次吉普车事故中丧生。他在二战时曾为巴顿将军部下,巴顿也是车祸丧生的。但也只有在这一点上值得同情,除了再次强调一下“道路千万条,安全第一条”之外不好再说别的。

  • 爱德华·马洛里·阿尔蒙德:东线第10军军长。李奇微任联合国军总司令后,马上免去了阿尔蒙德盟军总部参谋长的职务。1951年7月,阿尔蒙德再被免去联军第10军军长职务,离开朝鲜回国任陆军军事学院院长。

  • 詹姆斯·奥尔沃德·范佛里特:1951年4月,接替马修·邦克·李奇微任第八集团军司令一职。马克·韦恩·克拉克任联合国军总司令后,主要任务是谈判结束战争,与主战的范佛里特不时发生冲突。1953年1月,战争7月份结束之前半年,范佛里特年满60岁,以上将军衔退休。

所有美军高级指挥官,除了最后成功签定美军历史上第一个在“没有胜利前提下”停战协议的克拉克将军,没有一个是真正功成身退而善终的。反观志愿军一方,从上到下极少不立功受奖的,甚至38军被奖励空前绝后的“万岁军”称号。战争本身的谁胜谁负,还用得着他人再多说什么吗?但是,战争只是政治的继续,无论战争结局如何,政治上的获益谁多谁少呢?这个可能各人就可以有自己的看法了。首先要提示一下,从中获益的多少就与参战各方将士们基本无关了,甚至要看谁从中开发利用的程度。再者,要将获益归因到这场战争必须有个前提,就是因为这场战争多出来的收益。如果确实是收益,但没有这场战争也会是同样的结局,那就不能算因为这场战争多出来的收益。个人认为:

  • 若论投入产出比,获益最大的无疑是日本。基本没任何投入,却由此摆脱二战后惨败的困局。正如《超越战争论》一书中所说:现代战争,旁观者胜。

  • 若论净获益绝对值,最大无疑是中国。—— 大量苏联工业科技建设援助,100个师当时最现代化的军事装备,彻底改变国际形象、一雪百年前耻,奠定可在当时两霸之间操作获取巨额利益的空间和基础,将所有影响中国主权的国外势力都借此运作出了中国......

  • 若论损失(也就是负收益),最大无疑是朝鲜北南双方。

  • 若论负面政治影响,最大无疑是美国。

  • 若论初始战略设计目标与结局的偏差程度,最大无疑是苏联!要客观理解到的一点是:一定程度上说,美国也是被动卷入这场战争的。但它对中国太过于轻视,过了38线迫使中国也卷入进来了。本应是有棋手实力的美国,在这场战争中变成了棋子,并且从一开始就是棋子。而本来只是棋局中“目标棋子”的中国,却运作成了棋手。做任何事情都要清楚自己的目的是什么。在这场战争中,完全清楚自己目的者,只有苏联与中国。唯一实现自己战略目的者,却只有中国。美国始终就没弄清楚自己到底要干什么,这是它把仗打得一塌糊涂的内在原因。

被认为是西方战略之父的迦太基军事领袖汉尼拔,曾率领军队从西班牙出发,翻越阿尔卑斯雪山进攻罗马。但在今天,美军除了新增信息战,并弥补夜战能力欠缺之外,本质上依然是一支拥有制空权和制海权却只能在山沟里行动的军队。而中国军队已经弥补了所有在朝鲜战争中的后勤、制空权、制海权、火力、核威慑等欠缺。是否依然保持了一支“山顶制高点”上的军队素养,今天的中国军人会给出答案。

所有中国人也会给出答案。

【我要纠错】 打印 关闭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