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海战役战役历时66天,共歼灭敌军55万余人,是三大战役中唯一的人民解放军在总兵力少于国民党军队的情况下取得胜利的战役。
淮海战役,我们到底是靠什么取胜的呢?
解放军是不是在战役期间一直保持60万兵力呢?答案是否定的。
淮海战役中、后期,解放军的纵队和师(旅)的总数量基本无变化,但部队的实力却有较大增强。66天中,各军区共为前线升级补充了10万以上新兵。
这里面,除从主力纵队调拨解放区新兵外,更厉害的是解放军的“即俘、即补、即教、即战”。快的话,上午才俘虏的国民党兵,下午就编进连队拿起枪战斗,这使部队在伤亡较大的情况下,仍能保持强大的作战能力。国民党军队越打越少,又无士兵可以补充,解放军却越打越多,淮海战役第一、第二阶段中俘虏的国民党军的大多数都及时补入了解放军部队,成为除地方武装升级外的最主要的兵员补充途径。
淮海战役总前委“五大书记”之一,时任华中野战军副司令、华东野战军司令员兼政委的陈毅曾说:“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
这句话日后与淮海战役一起名扬四海,成为了中国人民解放军与人民群众军民团结、鱼水情深最为生动的写照和代言。
除了广泛的群众基础,强大的火力也是我军获得这场胜利的关键性因素。
大连,与山东半岛隔海相望,从这里生产出的弹药可以通过海运抵达山东,免去了陆运的舟车劳顿。更重要的是,大连是近代工业的发育地之一、是大连钢厂的所在地。大连成为了我军在解放战争期间军工生产的主力。
随着华野转至徐州以南、以西地区作战,弹药运输里程增长,弹药补给困难。
张云逸和华东局其他领导研究后决定,利用大连钢厂的设备为主体,快速建立兵工厂,为淮海战场及其他战场生产炮弹。
很快,大连兵工厂的设备加足马力开始工作。生产线昼夜不停地飞速运转,炮弹钢、发射药、引信、七五山炮弹源源不断从大连发出。
为了绕过国民党军的海上封锁,张云逸等人提出,让解放军的军需运输船先从大连出发朝东驶入朝鲜海域,之后掉头沿西南方向朝威海俚岛进发,再由山东支前大军用成千上万辆小推车运往前线。
1949年1月4日,华野司令部发出了总攻的命令。两天后,几十万华野部队从四面向陈官庄发起总攻。
几乎是同一时间,蒋介石命令杜聿明立刻率部突围。决战刚打响就出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解放军的官兵刚刚从战壕里露出头准备战斗,国民党的士兵就纷纷举手投降了。
1949年1月10日,淮海战役迎来了最后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