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重点回顾了六届四中全会至遵义会议召开之前的历史,全面阐述了历次“左”倾错误的发展过程、主要表现及严重危害,深刻分析了产生错误的社会根源和思想根源。明确了“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方针,强调对于党内历史问题应采取“从团结出发,而又达到团结”的原则。高度评价了毛泽东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解决中国革命问题的杰出贡献,肯定了确立毛泽东在全党的领导地位的重大意义。决议的通过,标志着延安整风胜利结束,同时也为七大的顺利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
第一份历史决议通过30余年后,中国共产党迎来了又一次具有深远意义的历史转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随着各领域拨乱反正的深入推进,如何评价新中国成立后17年的历史,如何评价“文化大革命”,如何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成为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
1979年是新中国成立30周年,中央决定由叶剑英在国庆节作一个讲话。叶剑英的这一讲话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史进行了初步回顾和总结。1979年10月下旬,邓小平在同姚依林、邓力群等人谈话时,要求立即着手起草建国以来党的历史问题决议。随后,胡乔木主持成立了起草班子,开始了历史决议的起草工作。1980年2月,起草小组完成了第一份提纲草稿,但邓小平对这一提纲并不满意,他指出决议应当突出三个问题:一是确立毛泽东同志的历史地位,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二是分析建国30年来的大事和一些负责同志的功过是非;三是对过去的事情做一个基本的总结,引导大家团结一致向前看。1980年5月,起草小组拟出新的提纲并很快形成文稿,邓小平审阅后认为这一稿仍然没有很好地体现原先的设想,他再次强调要重点阐述毛泽东思想是什么、毛泽东同志正确的东西是什么,对于错误的东西的批判,要突出制度的因素,不能单讲毛泽东同志本人的错误。1980年9月,起草小组初步完成草稿,此后,经多方征求意见和修改后,又向中央政治局、中央书记处的一些老干部征求意见。陈云建议增加一部分梳理解放前党的历史,这样一来毛泽东同志的功绩和贡献就会概括得更加全面,在此基础上讲确立毛泽东同志和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便更加有根据。此后,起草小组又对稿子进行了多次修改。1981年6月27日,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一致通过了这一决议。
《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简要回顾了新中国成立以前28年的历史,系统梳理了新中国成立以来32年的历史,对于建国以来的重大事件和问题,进行了总结、作出了结论。分析了党在这一历史时期所出现的错误和曲折,及其背后深层次的社会历史原因。对毛泽东的历史地位和毛泽东思想进行了客观的评价。进一步肯定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正确道路,明确了党在新的历史时期的前进方向。决议回答了一段时期以来党内外存在的困惑和质疑,在全党范围内统一了思想认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在十一届六中全会上获得一致通过,标志着党完成了指导思想上的拨乱反正。
两份决议均经历了长期酝酿、反复修改,几易其稿才最终成为党的正式文件,这充分表现出党对于历史问题的审慎态度。通过制定决议,党不仅深刻思考了历史上所取得的成就和遭受的挫折,也充满信心地擘画了未来的发展蓝图,其基本论述和结论至今仍然适用。
度之往事,验之来事,参之平素,可则决之。正是由于党敢于直面问题,善于反躬自省,勇于自我革命,才能带领人民渡过激流险滩,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在“两个一百年”交汇的重要历史时刻,我们应当深入学习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第三个历史决议,勿忘昨天的苦难辉煌,无愧今天的使命担当,不负明天的伟大梦想,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埋头苦干、勇毅前行,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