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80年代初,孙伶福出生在临沂市的一个小山村里。在他很小的时候,就喜欢在夏天乘凉时听爷爷辈讲打鬼子、支援前线的往事,军民水乳交融、生死与共铸就的沂蒙精神深深感动了他,也在他幼小的心里种下了崇军的种子。2002年高考,孙伶福虽然报考军校落选,但怀着对军队的向往,还是光荣地加入到河北某摩步旅,开始了他的军旅生涯。
这是一段充满激情、汗水和血水的青春时光。教育、队列、体能、战术、刺杀、比武、拉练、演训……让他更真实地感受了部队生活的紧张。在一次次的摸爬滚打、极限训练中,他得到成长和进步,学会了忠诚、坚持、团结,立志要在军营里干出成绩来。
天道酬勤。2004年,孙伶福通过层层选拔考试,考进了天津军事交通学院。在军校里,他刻苦学习,关心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萌生了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一展身手的想法。2008年,军校毕业的他义无反顾地选择去自然条件相对恶劣的西藏边防接受锻炼。
初入雪域高原,满眼是高山、白雪、蓝天,然而兴奋劲还没过,高原反应就随之而来:无力、恶心、胸闷、心跳加速……度过最初的高原反应后,他的考验才刚刚开始。孙伶福最初被安排到摩步团工作,从排长到科长,在高原一干就是十多年,在汽车连工作期间他带动官兵树立起“上车是驾驶员,下车就是战斗员”的意识,加强战术基础、体能和智能训练,使连队人人做到战术动作达标,三公里整体成绩从最初的全旅垫底提高到靠前水平,并先后参加雪域使命系列演习、边防巡逻、维稳执勤等重大活动。岗位就是战场。他着眼实战化训练,突出高原复杂气候、地理环境的训练以及驾驶员心理素质训练;探索车辆夜间保障、隐蔽伪装手段,创新研究出车辆原地掉头装置和新型伪装方式;解决驾驶员梯次成长配备、高原行车组织指挥不科学、组织训练针对性不强、执行任务编队不合理、车速车距控制不精准等问题。
3年来,孙伶福的连队累计出车4000余台次、安全行车150万公里,其中重装运输200余台次,里程约8万公里,实现“零抄告、零通报”;完成在职汽车驾驶复训9批次,培养能单独执行运输保障任务驾驶员200余人、重装驾驶员12人;连队出车率由原来40%左右提升至93%;制作规范驾驶复训科目临时场地的简易倒车底座、标杆190余套,解决了漏训偏训的问题,同时探索的高原重装运输复训方法,为友邻单位提供了教学支持。
军人也有铁骨柔情。高原苦不算什么,最苦的莫过于对家人的亏欠。2010年儿子呱呱坠地,由于与妻子两地分居,孙伶福缺席了医院的照顾;2012年父亲病危,等赶到家时已天人相隔,忠孝难两全,一桩桩类似的事情数不胜数。
精神就是力量。从小受沂蒙精神感染的孙伶福面对困难永不服输,失眠、烦躁、脱发、椎间盘突出等疾病都是他苦中作乐的“开胃菜”。由于表现突出,他被记二等功一次、记三等功两次、三次嘉奖,被表彰为“践行强军目标优秀基层主官”;他所带的连队也被表彰为先进连队和三等功连。
作为一名入伍19年的边防军人,他骄傲地说:“我的初心就是维护边防和社会稳定,坚守这片圣洁的土地,为强军建设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