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专题>>“沂蒙精神沂蒙兵”万里行>>正文
沂蒙戎光丨从军营到电网,葛世杰用军人本色守护家乡灯火
2025-09-03 15:59   临沂市退役军人事务局网站

蓝色工装永远熨烫得平整挺括,不见半分褶皱;说话时语速平稳却掷地有声,字句凝练不拖泥带水;行走间步伐沉稳又利落快捷,透着军人特有的雷厉风行——“虽不再穿军装,但军魂早刻进骨子里。”这便是国网郯城县供电公司城区供电中心副主任葛世杰给人的第一印象。

从2006年退伍入职供电公司至今,这位“银杏之乡”的老兵,带着敢打敢拼的军人作风,从“电力小白”成长为技术标杆,用“不停电”的守护,奏响了服务家乡的“新战歌”。

退伍不褪色从“新兵”到“尖兵”的逆袭

他出生在一个军人家庭,父亲常挂在嘴边的“男儿不当兵,枉为这一生”,像一粒种子在他心里扎了根。21岁那年,葛世杰毅然报名参军,穿上了梦寐以求的军装。

武警部队的训练艰苦卓绝,越野战术、实弹射击、队列训练……每一项都考验着意志与耐力。

对葛世杰而言,新兵连的三个月更是一场“硬仗”——由于腿部曾有旧伤,白天高强度训练后,夜晚常常抽筋疼得难以入眠。但他咬着牙一声不吭,硬是挺过了最难熬的适应期。“当时同批新兵年龄都比我小,他们能扛住,我作为老大哥更不能掉队。”正是这股不服输的韧劲,让他在新兵中脱颖而出。

凭借出色表现,葛世杰成为同批战友中唯一一个入伍一年就带队训练新兵的士兵。“那一刻的自豪,现在想起来还热血沸腾。”回忆起军营往事,他的眼神里仍透着光亮。两年军旅生涯,不仅练出了他强健的体魄,更锻造了“军人字典里没有‘办不到’”的坚定信念。

2006 年退伍返乡时,父亲的一句“守家也是守国”,让葛世杰坚定了扎根家乡的决心。入职国网郯城供电公司后,他却第一次尝到了“挫败感”:短期培训后初次登上施工现场,面对 12 米高的电杆,他双腿发软;攀爬过程中,大腿内侧被磨得掉皮渗血,钻心的疼痛让他几乎放弃。

“脱下军装,军人的骨气不能丢!”葛世杰暗下决心。此后的日子里,他成了新职工里最“较真”的人:白天追着老师傅问技术、练登杆、熟流程,手掌磨出的水泡破了又起,结成厚厚的茧子;晚上回到宿舍,他抱着专业书籍啃到凌晨,把电路图、操作规程记得滚瓜烂熟。夏天,安全帽下的头发湿了又干,结出一层白霜;冬天,绝缘服里的棉衣被汗水浸透,寒风一吹像冰壳贴在身上。

凭着这股“钻”劲和“拼”劲,葛世杰仅用一年多就实现了从“新兵”到“尖兵”的逆袭,不仅能独立完成各项作业,还成了能带队攻坚的技术骨干。

扎根基层让“鲁南粮仓”的灯火永不灭

郯城是名副其实的农业大县,90 万亩肥沃耕地撑起 “鲁南粮仓” 的美誉,曾九次获评“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在葛世杰心里,电网线路连着田间地头的灌溉电机,连着千家万户的灶台灯光,更连着乡亲们的“钱袋子”。“保电就是保民生,这和在部队守阵地一样重要。”

2016年腊月廿九,家家户户张灯结彩筹备除夕,葛世杰的手机却突然响起抢修警报——有一处线路故障导致15个小区、6000多户居民停电。“必须让大家亮着灯过年!”他抓起工具包就往外冲,带领抢修队员顶着凛冽寒风赶赴现场。现场勘查、制定方案、架设临时线路……他始终站在最前面,冻得通红的双手紧紧握着扳手,直到最后一个小区重新亮起。

2019年,公司以他的名字成立“葛世杰突击队”,平时一块抓训练,战时共同克难关。2022年,当地企业复工复产关键时期,葛世杰带着突击队连续坚守岗位53天。

53天里,突击队完成80多次带电抢修,足迹遍布全县12个乡镇,没有让一家企业因停电耽误生产。葛世杰笑着说:“累是真累,有时候躺下就能睡着。但看到工厂的机器转起来,客户能稳定供电,再苦再累都值了!”

传帮带把“硬本事”变成“众人功”

“葛师傅,这个带电接火的角度怎么把握才最安全?”“绝缘平台的搭建步骤,我还是有点记不清……”在国网郯城供电公司的“葛世杰创新工作室”里,年轻员工围着他问个不停。在大家眼里,葛世杰既是无所不知的“电力百科全书”,更是引路前行的“老兵导师”。

2017 年,为了让年轻员工少走弯路,公司牵头成立了“葛世杰创新工作室”,提出“说、学、练”三位一体培养模式:先“说清原理”,用通俗的语言讲解专业知识;再“跟着学做”,手把手示范操作细节;最后“实战练兵”,在模拟现场反复打磨技能。

为了让教材更贴合实际,他联合同事耗时三年,梳理自己10多年的一线经验,编写了 7 本专业教材,详细拆解 “一口清、一杆准、一把刀”的标准化作业流程,还编制了10千伏架空线路不停电接火典型方案,成为公司培训的“黄金教材”。

针对新员工上手慢的问题,葛世杰推动建立“师徒结对” 机制,自己率先收了 5 名徒弟,从登杆姿势到故障排查,倾囊相授。在他的带动下,公司形成了 “老带新、强带弱” 的浓厚氛围,先后培养出 12 名省级技术能手、50 余名业务骨干。2021年,葛世杰被派往西藏日喀则帮扶工作,面对当地员工技术基础薄弱的情况,他白天现场教学,晚上编写简易操作手册,最终指导当地团队在自治区首届技能竞赛中斩获团体和个人双冠军。

除了技术传承,葛世杰还有一个特殊身份——“老兵爱郯”宣讲团成员。去年,在一场面向返乡青年的宣讲会上,有大学生问他:“葛师傅,年轻人该怎么传承沂蒙精神?” 他望着台下一张张年轻的面孔,想起自己第一次爬杆的紧张、抢修时的灯火、突击队坚守的日夜,声音格外洪亮:“就像我们做带电作业一样——‘不停电’守护万家灯火,‘不松劲’服务家乡发展,这就是咱新时代年轻人该有的担当,也是我们老兵的新战歌!”

从军营到电网,十九载春秋转身即逝。葛世杰的手掌早已被工具磨出一层叠着一层的厚茧,那是岁月与坚守刻下的勋章;鬓角也不经意间染上了霜雪般的白,见证着无数个保电一线的日夜。可有些东西,从未改变。

“变的是岗位,不变的是军人本色;变的是职责,不变的是为民初心。”葛世杰的声音不高,却字字千钧,“今后我将继续保持军人作风,在岗位上发光发热,为家乡的繁荣发展贡献力量!”


【我要纠错】 打印 关闭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